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中学教师来教学,备课上课铆足劲


  秦红艳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池州老年大学任教5年,担任朗诵班教师。“(当年)接到学校邀请后,我欣然接受。”秦红艳回忆,学校调研发现老年人喜欢语言类课程与活动,希望其到校任教,“我特别喜欢朗诵,(任教)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朗诵。”
  虽然带中学轻车熟路,但一开始在老年大学任教并不轻松,“备好课特别重要。”她向记者举例称,比如一篇朗诵作品本身很难,你要提前将每一句琢磨好,把握每一个重难点。“在指导学员时,就能很快发现问题指出不足,学员服气你,自然愿意跟着学。”
  在上课环节,秦老师也曾碰到新问题。“基础班的学员,有的方言特别重。”她将教学节奏放缓,从最基础的发音、声韵母知识和气息呼吸训练开始,并挑选老年人喜欢的,相对简单的朗诵作品练习。“你也不能一直在那讲,即使你朗诵得再好,学员们的兴趣总是差一点。”她总结称,课堂要让学员当主角,增加互动环节,鼓励大家勇于挑战和展示,真正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初步掌握朗诵技巧。
  “当然,教老年人也有一个诀窍。”秦红艳和记者分享,老年人学习以肯定激励为主,既让其感受到学了以后确实有很多学问,又真切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不会有畏难的情绪,能够可持续地学习。随着学员朗诵能力的提升,她安排的朗诵作品在进阶,也尝试让学员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更好地用情绪表达作品,最终能够独立完成新作品朗诵。
  秦红艳同时执教朗诵提高班,该班侧重参赛和展示,班里都是参与各类演出活动的积极分子,并在省市区级比赛多次拿到各类奖项。“排练的过程,是很快提升朗诵水平的一个途径。”在她看来,老年人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上台,都是自信满满地站上舞台。由其和学员集思广益编排的情景剧《永远的风华正茂》讲述老年人退休生活,演出后受到观众喜爱,并被多家单位邀请展示。
  “学两年左右,就能看到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秦红艳骄傲地说,她在老年大学最大的收获,是对老年人有了更多的了解,“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让人很有感触。”她感慨,一堂课结束,学员们的笔记满满几页纸,课下在练声群自觉打卡互相点评,真的让她敬佩。“学员每节课都自我要求一定要有收获,哪怕完成不了,也一定会拼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