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5日,是老作家温跃渊的大日子。
他在小岗村的文艺之家,终于揭牌并向社会开放了。
他在3天前便来到小岗,他来小岗的次数都有三位数了;而我呢是第一次来,和萧龙士研究会的一帮书画家,我们是14日中午到的,小岗的美,我是第一次领略。当天下午我们在小岗村大礼堂创作书画时,来自文联的一帮作家,也陆续赶到。这天晚上,小岗村的天空异常的美,我在小岗民宿一号院给几位朋友拍照片时,发现照片里的天空是瓦蓝色的,油画调调特浓郁,我们打了一会儿牌后,出来寻找我们入住的七号院时,居然发现迷路了,走啊走,听到一熟悉的高亢声从路经的小院子里传出,便推门进去,发现别有洞天,在星光下,几位可爱的文人正在打着牌呢;退出来复往前走,迎面而来的是温先生,我们喜欢喊他温老,他正挂着一张笑脸和几位老友悠闲地散着步,然后给我们指点迷津。
这一晚,小岗的夜,恰以极文艺的姿态包围着我们。
中午起来去画画前,我的室友突然发现我们的窗外有一位偷窥者,正站着看我们穿衣服,她轻声叫我,赶紧看,我正在想,居然会有偷窥者?没人啊,细瞅,原来是只美丽的小鸟在窗外正站着乘凉呢,看见我掀开窗纱偷拍它时,赶紧跑了。
而我们下车时,置身于群花包围着的小岗民宿中,还不时地有果树站在路边殷勤地打着招呼,便情不自禁地摘下一只半红的桃子,入住后洗了便上嘴,一点不酸啊,有点青甜味,并不涩。这小岗,一点不像我原来想象中的样子。
◎老友◎
一个月前温老来小岗布展时,就邀我来了。
有天晚上,我送他一本新出炉的《安徽散文》冬之卷。内有他的一篇文章。他住我隔壁院,便让我不要出院子,就从西边的墙头,把杂志递给他。于是我第一次,隔墙和他相见。然后聊数句,各自走开。有点像地下工作者接头的样子。
他说他过几天要去小岗布展,我说我从未去过,想去一次。他说好。但等到他几天后来电问我去否,我因手头正忙着写一本书,计划六月脱稿的,便说干脆等开展那天再去吧。他说好。
他那次邀请的是我室友,既画画也写文章的童凤莉。她是社科院的,研究社会心理学。我们俩是多年老友了,这一晚在小岗,有了一次极深入的聊天。
现年83岁的温老,在我心目中是一位赤诚的人。有童稚般的天真,幽默风趣,极其好玩儿。安徽作家中,我最熟悉的大约就是他了。
二十多年来我和他见过无数次面,吃过他不少饭,去他家也有无数次。和他,先是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他经常是,一个电话——马丽春,我要去小岗了,你给我留版面,我要写篇什么文章。我说好。他写小岗的文章巨多,我们发他写小岗的文章还获过安徽新闻奖一等奖。他被称为“安徽文坛活字典”,他写的极具史料价值的各类文章是我最喜欢的,几乎是,他写一篇我发一篇。后来他写沈浩也是第一手的,没人写得过他。沈浩不幸去世后,他给沈浩写了几本书,记得有一年,我和刘政屏,在安徽图书城,为他写沈浩的书做过一期读书会,那一天还邀请到了沈浩夫人到现场。我有印象的是,那一天,读书会结束后,我和沈浩夫人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聊,暮色里,我们聊了一路,然后分手。此后我再未见到她。但对沈浩这个我的同龄人,却也因为温老,而有了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
好像,此后我和刘政屏,还做过温老一期读书会。谈什么倒忘了。那一期,他带了很多书画作品到现场,分发给到场读者,让人感动坏了。
他先后赠我多幅作品,我都收藏着。
到最后,我们俩成了老朋友。
他每有饭局,便会喊我。他的饭局总是让人很放松,大声地说笑,没人会翻脸。哪怕是大人物,一到了他这里,也都迅速入圈,于是一众人儿,享受了极快乐的数小时,然后各自别过。
温老多才多艺,不光会写作,还会书法,会画画,会画水彩、水粉,当然也会画国画。他的画面中,色彩很丰富,文艺调性很足。他的字是凭天赋吃饭。他说他还差点去了省书协。他是苦孩子出身,但从来不掩盖自己的身份,总是坦坦荡荡地说,他只上过小学,走路来的合肥,进过工厂,后来又怎么开始写作。他盯住一个方向,就坚持写下去,不断地去挖掘不断地写,他也天天记日记,收集所能收集到的所有资料。从小写到老,一直兴致勃勃,间或画点画,画出来总是分送给朋友。他说,他想捐出他的所有收藏和字画,那捐给谁呢?最开始是想捐给老家,但中间又有些变故,后来小岗村说,捐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有房子,他这个小岗村的第一号荣誉村民便说,OK,就这样定了。于是很快,小岗村的“温跃渊文艺之家”开始接收一批批的由合肥二里街省文联宿舍温家发出来的各式物件,有温老收藏的各种书籍,他自己不同年代出版的书,他写于不同年代的日记,他的书画作品及他的珍贵收藏,等等。
◎新家◎
温老动念捐献是8年前的事。
从动念,到最后落户小岗村,到揭牌,经过了漫长的日子。
14日傍晚,我们吃完饭回各自的院子,我俩坐在一辆观光车上,我问他,你现在心情如何?他说很平静啊。
15日上午,等省城和滁州的一批文友,包括文联主席,他们都到后,我们已经参观过沈浩故居。一早的小岗村天气异常清冷,这天公竟数回变脸,到最后晴日出现,揭牌时间也终于到了。
我在拍下很多惊喜的照片后来到会场,站在后面,等着老人家上台致词。
老人家终于上台了,腰似乎有点挺不起来,戴着一顶红帽子,这是小岗村的红帽子,老人家戴着特别喜庆,他挂着经典的笑容,迎着镜头,说:我只是经常来小岗,走走亲戚,和他们唠唠嗑,写写他们。没什么。然后话中突然提到我:“我有一次来小岗,打电话给马丽春,让她给我留版面……”然后把眼光抬了抬,似乎看到我,一笑,接着说,“我现在终于在小岗有家了,有家的感觉真好。”
他的每次发言,都很家常,放松,亲切,又极有味。
终于众人移步去参观他的新家。
在他的文艺之家门口,抢着和他合影的人马一拨接一拨。老人家始终咧着嘴在笑。
庐江文联原主席王升先生和他合影时,我抢拍了几张。他们也是老朋友。后来我和王升坐一辆车回,他说他写了一副对联,发我看,还发来一首他的贺词,我一看精彩极了,我想写的他给写出来了,现一并附后:
著作等身皆成号角
讴歌半世多为小岗
《行香子·贺小岗温跃渊文艺之家揭牌》
夏月榴欢,濠上人喧。小溪河、驻足同观。麦田深处,村路前头。有农家活,农家饭,旅游园。
昔日艰难,今日新颜。顶风险、改革冲关。温公第一,四十年间。
写大包干,红脶印,好村官。
本版图片均由刘兵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