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家中的一日三餐都是我的分内活,老少三代人的口味我都得考虑到。我居住的小城很小,小到不用朝九晚五,所以,一家人的三餐还是回家围桌而坐。每天准备中晚餐,我差不多要提前两个小时进厨房,择,洗,切,烧,一直忙到家里人下班。手在忙的时候,我的思想也在天马行空,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这个时间段如果能听些东西那多好。
我为自己的想法而激动,当时就拿起手机划拉开。我是个文学爱好者,平时关注的一些公众号除了生活方面的,多与文学有关。那天,我点开一个新近收看的视频号,那是一位上过百家讲坛的红学专家开的,她同时也是一位大学教授,她在视频课里讲红学简直是意气风发,侃侃而谈,将一部《红楼梦》剖析得淋漓尽致。以往看所有的视频,我必须要戴上耳机。这下好了,在这个独处的时间段,完全不用担心别人。我打开视频,一边忙,一边听,偶尔看下屏幕,感受下教授的声情并茂,听不明白处,再倒回去重听。差不多一个星期,我追完了这个教授的全部视频。在听红学课的那段时间,我的内心唏嘘不已,古今相通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在我的厨房里弥漫,与菜香饭香相融合,让我有一种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感觉。
我还听了一个人文通识系列课,是一位大学教授和电台主持人共同对谈的节目。在人物篇里,两位主持人带领听众重回西南联大时期,对数位联大教授的学识与情怀深情回顾,一旁忙碌的我敬重之情油然而生,有时,还对教授们生活中的一些趣事莞尔一笑。这两位名家在视频课中妙语连篇,句句中肯,我特意在厨房中备了纸笔,以便随时暂停、回放,然后摘录下来。
平时,我也会练练笔,学着写小说,但数次石沉大海后,我对自己基本灰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一位资深编辑的小说公开课,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听了一集,感觉受益匪浅,随后便一集集地听起来。编辑是通过对一些稿件的点评,来进一步分析写作上技巧。虽然,那些稿件我并没看过,但编辑指出的缺点往往是写作者都有的共性,尤其对我这个新手来说,回回直中要害,我在听的时候,感觉就是在对我一个人上课,醍醐灌顶处,忙停下手中活,记下要点。目前,这位编辑的课已全部听完,正期待着更新。
我利用起厨房里的时间来听课,差不多有半年时间了,两个小时左右,因为能听课,繁琐枯燥的家务活也有了文学的意味,做起饭来也不觉得累。刚刚,我在厨房收拾东西时,看到台子上那个满是水渍油渍的笔记本,一页页翻开,内心竟有一些小自豪——我利用做饭的零星时间,一心两用,竟然让我直接“走进”名师名家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