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将枯叶摘除,便于多肉通风透气。(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 尽管夏日的炎热使得多肉植物的种植和销售暂时进入淡季,但在宿州市灵璧县灵城镇的一处多肉植物基地内,负责人孙莉仍早早到达现场,为接下来的直播做准备。她表示:“虽然目前不卖货了,但我想和花友们分享多肉的养护知识,这样也能保持直播间的活跃度。”
2013年,孙莉从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前往河北省廊坊市,加入了一家农业公司担任技术员。在此期间,她与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丈夫)夏光团聚,随后步入婚姻殿堂。
“虽然当时的收入还不错,但随着孩子的出生和老人的照顾需求,开销也大幅增加。”孙莉表示,带着“博一下”的决心,她和丈夫毅然决定辞职创业。经过深入考察,他们决定进军多肉市场。
2015年,夫妻俩在河北的一家农科园里租下了一个仅有20米长的小棚,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他们不仅自己种植多肉,还从北京、天津等地进货。
2022年10月,孙莉与丈夫选择回到老家灵璧县,在灵城镇租赁了多肉大棚,将其作为他们的直播、销售和发货基地。同时,他们在河北的基地仍作为多肉的“云仓库”保留。
第一年回到灵璧时,夫妻俩种植了26万株多肉,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在灵璧县先后建立了四个多肉基地。到了2023年,多肉种植数量达到了67万株。线上销售量的激增,对直播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我们在河北时就开始尝试直播了,如今在各类直播平台上已拥有20多个直播号,可以说是多肉销售领域的佼佼者。”孙莉自豪地说。但她也坦言,每年直播平台的规则都在不断更新,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直播方法、运营手段和话术。以这次义乌学习为例,整个团队共13人参与,内容涵盖主播应变能力、后台运营知识更新以及客服培训等方面。
“我是学国际贸易的,她是学植物学的,很多朋友都说我们是‘绝配’。”夏光笑着对记者说。他们在生活中是夫妻,在工作上是“合伙人”,配合默契。特别是随着电商的兴起,两人开始了“夫妻档”直播,将多肉的销售渠道逐渐从线下拓展到线上。“目前,线上销售份额已经能够占到8成左右。”夏光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直播团队颇具特色,主要由灵璧当地的年轻“宝妈”组成。“这个群体既需要灵活就业,又熟悉手机、电脑操作,非常适合直播这种新型销售模式。”孙莉表示。他们会根据每位“宝妈”主播的实际情况,提供弹性的直播时间并进行合理安排。现在,团队已拥有十几位主播,而孙莉和丈夫则主要负责多肉种植、货物调配、农户洽谈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回到灵璧两年来,夫妻俩的“多肉事业”发展迅猛,每天订单量可达3000至5000单,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除了主播以当地“宝妈”群体为主外,打包发货、售后等岗位也均聘请了本地居民。夏光表示:“以我们在灵城镇的基地为例,常年在此工作的本地人近50人。在多肉繁殖期,每个基地还会临时聘用几十位到上百位工人进行浇水、拔草等工作。”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