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不喜欢《黑暗中的舞者》,就像很多人不喜欢《金陵十三钗》,很难说这两部是不是“大女主电影”。“大女主电影”只是个概念,就像眼前刘亦菲在《玫瑰的故事》演绎她的版本的“一个女人的史诗”。大女主电影确实越来越多,借电影说事的有,像神奇女侠这样爽歪歪的也有。玫瑰的故事是个好名字,咱们不能草率地说四个男主浇灌了她,而是她为自己绽放。首先要做的,当然是为自己绽放。
“小妇人”的骄傲与对抗
相比较而言,更著名的肯定是《小妇人》,一个版本接一个版本,那叫长盛不衰,长盛不衰自然有长盛不衰的理由,因为那里有骄傲和对抗偏见。《阳光姐妹淘》当然是一个更加通俗的韩式版本,翻拍这部电影的那个光头导演就显出了“鸡贼”的一面,当然,参演的演员也会因此而有选片动机的误点。韩国不缺大女主,尤其是全智贤和大长今姐姐,气质拿捏得死死的,但是要提的是2022年的《下一个素熙》,一步把我看抑郁的电影,当然还有《82年生的金智英》。
上面俩电影,把韩国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榨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者换个说法,压抑到骨子里了。从社会层面到家庭层面,直让人想到迅哥儿的“铁屋中的呐喊”。
搁咱们这儿,最成功的类似题材,肯定就是成就了周冬雨和马思纯的《七月与安生》。曾志伟儿子是“曾可以”,这爷们细腻。
梅姨一出谁与争锋
其实在梅丽尔·斯特里普之前,有一位率先伟大的女演员赫本,不是奥黛丽·赫本,是凯瑟琳·赫本,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当然拿了三次奥斯卡影后的梅姨也已经很伟大,虽然“女汉柔情”的《铁娘子》更像是为了影后而生的作品,老实讲,在表演层面上,《铁娘子》给人的触动,确实不如海伦·米伦的《女王》来得深切和动人。
确实有很多作品,是为了影后而诞生的,譬如麦当娜的《贝隆夫人》和娜塔丽·波特曼的《黑天鹅》,当然还有伍迪·艾伦为布兰切特精酿的《蓝色茉莉》,提到茉莉就不好不提Rose为我们带来的《朗读者》。但梅姨更有“大女主”气质的,还得是不为得奖而生的气场型作品《穿普拉达的女王》——谁要说海瑟薇还不够横我能理解,但你要说梅姨跟这儿还不是大女主,那我就只能闭嘴了。
了不起的女演员
凭借《蓝》《英国病人》和《合法副本》拿遍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后的朱丽叶·比诺什,有点意思啊,但她不是那种杀气腾腾的大女主,其实作为知识点,还有一位美国女演员也凭借《星图》《时时刻刻》和《远离天堂》做到了这个成就:朱丽安·摩尔。她比朱丽叶·比诺什更早,当然,都是老朱家的人。
中国女演员获得过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后的有五位:张曼玉、巩俐、萧芳芳、叶德娴、咏梅。巩俐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也有显著成就,展现了华人女演员的国际影响力。1992年巩俐凭借《秋菊打官司》在威尼斯要到了这个说法,1995年萧芳芳凭借电影《女人四十》在柏林封后,叶德娴和咏梅也分别在柏林封后,作品分别是《桃姐》和《地久天长》。
当然最牛的还是我张曼玉姐姐,当年可是个大花瓶,至今,张曼玉是唯一一位在柏林和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影后殊荣的中国女演员,而且和王家卫没关系。张曼玉在1992年的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凭借电影《阮玲玉》斩获最佳女演员奖,导演是关锦鹏;1994年的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因电影《清洁》(《Clean》)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导演是他前夫、法国著名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我一度以为汤唯可以走上张曼玉的道路,看来有难度。
扎堆的大女主们
叶德娴老师凭借《桃姐》在职业生涯晚期拿到了柏林影后,用王朔的画风说,她自己肯定也晃了范儿,感觉不可思议。但是我得说,虽然它淡得不行,但是它绝对是一部“大女主电影”,这个类比的方式是:何勇的《钟鼓楼》是我最喜欢的摇滚。大不一定都是特写,摇滚不一定都要躁。
其实你要看看以前张曼玉的那些商业港片,真的挺水的。但《阮玲玉》确实起范儿,而且是一部写给中国电影的情书,真心是一个女人的史诗。到《清洁》,就有点高级了,是有国际范儿的故事,有世界观冲突的故事,有内心挣扎的故事,颓,但是“大女主”,和《桃姐》还真是遥相呼应。这么说可能不妥,但和阿萨亚斯在一起的日子,好像就是为了这部“糟糕生活”的小片。
当然还有一类群戏了得的“大女主”电影,譬如重返演技巅峰多年的惠英红老师领衔的《血观音》,这片子我解读不来,但是真“毒”。而在更大关注度里也显得更神奇的是《时时刻刻》,那一年妮可·基德曼安上了“假鼻子”,成为了正在书写《黛洛维夫人》的弗吉尼亚·伍尔夫。那年奥斯卡给朱丽安·摩尔提了一个最佳女配角的名,最终把影后给了妮可·基德曼,不知道这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回暖有没有关系,但很明显《时时刻刻》是一个平行宇宙,这对演二战后期洛杉矶找不到生活意义的朱丽安·摩尔的角色很不公平,当然对于上个世纪末生活在纽约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也不公平。柏林是这么干的,三个人一起获得“最佳女主角”。
喷点香奈儿接着舞
《芝加哥》和《黑天鹅》,两个女人的歌舞升平里的明争暗斗,一个女人的艺术人生里的精神分裂。《芝加哥》是间歇性歌舞片回暖的一个高峰,是浓郁的“罪案旖旎风”,而《黑天鹅》就像《时时刻刻》一样,要给成名太早的娜塔丽·波特曼这个杀手莱昂的女孩,以及要给过于美丽还被阿汤哥欺负的女人正名。
《香奈儿》虽然没有《穿普拉达的女王》那种气质,但是奥黛丽·塔图的版本确实是数个版本中评价偏低的,尤其在豆瓣上只有7.2分。相比较而言,威瑟斯彭的《律政俏佳人》就要带劲很多,是典型的“爽片”,在DVD时代,看哈佛斗法的金发尤物,确实是一件快事。
被“恃美行凶”爽到
说到爽和快事,《霹雳娇娃》肯定也是好片子,包括《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塞隆姐姐的气质拿捏,梦回奥斯卡影后《女魔头》时代,可甜可咸可美可丑,这一点希拉里·斯万克确实比不了。当然说到武力值,就得梦回吹角连营。而不是聊现如今的《生化危机》《超体》之类,起码你得从《杀死比尔》开始。
《杀死比尔》里的乌玛·瑟曼,正儿八经1米78,到哪儿说理去,秒变李小龙,还是配合黄衣的黄发。严肃和快感齐飞,中国元素走出去,最该感谢的导演可能就是沃卓斯基兄弟姐妹和昆汀·塔伦蒂诺,最多捎带上基努·里维斯。其实往前不往凯瑟琳·赫本那儿去,莎朗·斯通的原始武器也够吓人的,还有震撼人心的美国小镇俩大姐,路易斯和塞尔玛,这名字翻译得多好:《末路狂花》。别奇怪这片子为什么牛,导演是1991年的雷德利·斯科特。
雷德利·斯科特还不牛,你怕是不了解另一位对着《异形》骂娘的米歇尔·菲福大姐。《异形》的导演就是1979年的雷爷。你要这么说,好像也就没有必要聊吕克·贝松的《尼基塔》了,毕竟《超体》也是他导的。只不过一个是1990年的吕克·贝松,一个是2014年的吕克·贝松。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