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父亲培下的“精神之土”
□合肥 贺一民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父亲给我的印象,严酷而不失慈爱。
  那时的皖北农村,每个家庭“进钱”的门路很窄,愿意且有能力供养孩子上学的人家,可谓少之又少,而我的父亲正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他小时候曾经读过几年书,据说念到了“高小”,成年后又去东北当了几年兵,算是见过些世面,是左邻右舍眼中所谓有眼光的“开明人”。虽然家里生活窘迫,日常开支时常捉襟见肘,可他总是想方设法向土地讨点钱来,靠省吃俭用,攒出学费供我上学。
  那时,供我读书、考上大学,成了支撑他生活所有的希望和动力。每逢我玩心大起,疏于功课,或考试成绩不佳时,我最怕直视父亲因失望而变得严厉的目光,他那种难以言表的神情,在之后的多少天都会悄悄潜入我的梦境,让我屡屡在梦中惊醒,那种日子实在难过至极。不过等过了一段时间,当弥漫在家里的紧张空气慢慢淡化时,父亲往往会在结束一天的田间劳作回到家里之后,边干家务活,边给我讲一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准备的故事,以激起我为未来而奋斗的勇气,诸如“五羊大夫百里奚”、匡衡“凿壁偷光”等。
  一个夏日的夜晚,凉风习习,晚饭后父亲带着我来到村头,在大路上铺上一张蒲苇凉席,我们席地而卧,他用手指向璀璨夜空,教我识别北斗七星,给我讲述了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他讲得那么生动、形象,情节跌宕起伏,让我那颗少年稚嫩的心,一会紧张狂跳不止,一会又兴奋激动不已,我的思绪也因此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向浩瀚星空,让因粗茶淡饭而生的单调和灰暗,变得那么微不足道。在我长大成人之后,一直到现在两鬓微霜,这情景依然能给我浮躁的心带来甜蜜的滋润。
  在我十八岁那年的盛夏,在父亲满怀期望的目光中,我怀着“背水一战”的心情参加了高考,终于如他所盼、如我所愿考上了大学。当他带着一天田间劳作的疲惫回到家里,在凳子上坐下来,从我手中接过大学录取通知书,双眼凑近那张盖有“安徽大学”红色印章小小纸片的那一刻,我看到他的双手有一瞬间的颤抖。我也看出他强装镇定,轻声吟出上面的每一个字,像是读给我,更是读给自己。片刻的沉默后,他站起身来,这个平时不苟言笑、让我敬畏的父亲,热烈地拥抱了我,拥抱了我这个让他骄傲、自豪的儿子。那一刻,因多年的期待、迷茫、失望、坚持而积攒的情绪,得到尽情释放。印象中这是有记忆以来我们的第一次拥抱,也是在他有生之年我们唯一一次拥抱。
  那天下午,全家人激动的心逐渐平复之后,父亲把录取通知书递还给我,然后给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要我以“国与家”为题,写一篇文章。我知道,他这是想给我上一堂“爱家”的教育课,同时提醒我不忘初心,用真才实学回报国家。他既担心我跨入大学门槛,从此放飞了自我,疏于学业;更担心我若干年后,会因久别故土而疏远了家庭。此时此刻,他要给我再培上一锹精神之土,让今后不在他身边的日子,我依然能够继续得到滋养、茁壮成长。我没有想到,只有高小文化的父亲、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只与土地打交道的父亲,会在这个我即将跨出农门迈向城市的时候,给我布置这么一项“作业”。
  转眼间,父亲离开我已经十多年了,我也人到中年,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此刻,我的追忆被两个孩子的打闹和欢笑声唤醒。我远远地望着他们从刚刚泛青的草皮上飞奔而来,欢呼着、跳跃着,就像我当年在故乡的原野上飞奔向我的父亲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