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一箱快递来的高邮咸鸭蛋,算算看,今年已是第八年在端午节前收到这份过节礼物,心中不免有些感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就读于泥河区唯一的一所普通高中,学校距离我家有十五公里,那个年代没有公共交通,家里同样也没有出行的交通工具,脚踏自行车都没有。十五公里的路程基本都是靠双脚步行。我们求学都住校,一星期回家一次,补充下一周的生活必需品,其实也就是大米和咸菜。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一日三餐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六天里,早和晚我们都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只有中午才会在食堂买一点小炒。
我最盼望的是五月,星期六下午回家,八十年代初学校里还没有双休,星期天下午返校,我总能有满满的收获,奶奶会偷偷地将今年第一批咸鸭蛋塞给我六个,让我充当一星期的菜品。星期一的早晨,去食堂买一碗白粥,然后坐在食堂一角,取出一个淡青色的咸鸭蛋,对着窗外的强光照一照,找到空头的部位,轻轻敲破一个小孔,用筷子挖出来一点点蛋白,舌尖感受那柔嫩细腻。喝一口白粥,再用筷子头轻轻扎下去,吱一声,红油出来了,挖一点蛋黄,慢慢品尝,有颗粒感,仿佛极细的沙。集鲜、细、嫩、松、沙、油于一身。咬一口,满嘴全是油,而且非常绵软细腻。
好的东西是要慢慢品尝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咸鸭蛋我会早、晚两餐共用。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六月份第一个星期却发生了意外。星期二的早餐,我从家里带来的咸鸭蛋不见了,5个咸鸭蛋全部失踪。咸鸭蛋是放在宿舍里的,宿舍里有八位同学,四张上下铺床。有问题找老师,第一时间,我就告诉了班主任朱老师。
朱老师一边安慰我,一边了解情况。
最终,朱老师给了我两块钱,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直到毕业了都不知道是哪位同学偷吃了我的咸鸭蛋。
多年后,我去拜访退休在家的朱老师,聊起此事,他淡淡地笑笑,仍然没有说出哪位同学偷吃了我的咸鸭蛋。他说,那时候,住校生都是来自贫穷的农村,家里的收入都是靠卖一点自留地的土特产和鸡蛋鸭蛋。长身体的时候,营养需求跟不上身体发育,经常学校食堂里白天的剩饭和锅巴一夜之间都不见了。老师都知道是我们干的,只是装作不知道罢了。
朱老师反问我,你敢说,你一次都没有参加过!我无语,我还真的参加过几次“集体行动”。
“有些事,可大可小。总不能把事情放大到桌面上来,说你们是小偷!是盗窃!毕业档案里能留案底,会影响你们一生的前途。”
岁月流转,几十年过去了。2017年的端午节前,我收到了一个快递,有些莫名其妙,又有些好奇!打开一看,是一箱包装精致的咸鸭蛋,数了数,50个。看到放在里面的一封信,我才知道是昔日的高中同学。高中毕业后,我们各自一方,再没见过面,容颜早已改变,估计走在大街上面对面都会互不认识。老师守护了一生的秘密终究被揭开了。
时光悄然流逝,转眼间已过了八年。每年端午节前收到的那五十个咸鸭蛋,看似普通,实则承载着深深的情谊。它让我想起了那段青涩的岁月,想起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和同学的愧疚与弥补。这份礼物虽然不昂贵,但其中蕴含的情意却无比珍贵。而我,也期待着秋天能回赠他一份铜陵白姜,让这份值得珍惜的情意一直延续下去,成为我们人生中温暖而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