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万亚平将他用时三年,整理完成的他父亲手稿《芜园芳菲》编辑成书送给了我。这是他父亲万正中老人继2009年黄山书社出版的《徽州人物志》后又一部研究徽学介绍徽州的力作。
认识万正中先生是因为他的三儿子万亚平。我与亚平的祖籍均为皖西大别山区,虽不同县,他霍山,我金寨,但都属六安,而且亚平和我都有阅读码字之习。在职时因工作原因我们相互接触得稍为多些。2009年初夏,万正中老先生在他儿子万亚平的陪伴下来到我的办公室,将他耗时三十年编撰并由黄山书社出版的鸿篇巨制《徽州人物志》签名送给了我。当我接过印刷质量上乘、装帧设计极为精美的厚厚书卷,顿时心里油然而生一股强烈崇敬之情。这年正中老已届古稀,还在孜孜不倦地为徽学研究奉献自己的心血。
万正中与徽州有缘。他妻子是歙县人,其岳父是清末徽商。他对徽州情之所钟,理所当然。一介书生,从未因困境沉沦为闲人,劳作,读书,交友,渐渐地他对徽州的历史,具体地说对泱泱徽州的历史人物产生浓厚兴趣。正中老先生凭借着对历史对社会更对未来的回眸与期盼,萌发了研究挖掘徽州人物志之心。这便是老人作此书的初衷。
《徽州人物志》是万正中先生第一部得意之作。这部著作为徽学研究提供了一部人物资料非常翔实的工具书,被学术界认为是这一领域的扛鼎之作。《徽州人物志》所收人物地域为原徽州的一府六县,即歙县、休宁、黟县、绩溪、祁门、婺源,同时也酌收了曾隶属徽州的太平和旌德两县人物;从时间上看,上自先秦,下迄现代。《徽州人物志》按传主的主要业绩分类列卷,按时序先后编排,共分政事、徽商、教育、文化等若干卷,所收人物5399人,约160万字,创下了当时为止所有徽州人物志书的一项纪录。
《徽州人物志》的编撰耗费了正中老的大半生时光,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之久。当这本通篇注入浓厚徽州人物色彩的资料书问世后,顿时赢得了徽学研究者普遍赞誉。静而思之,正中老先生仍感不足,心存续修之意。《芜园芳菲》,全书共分五章,徽人徽事,尺牍往还,故里史志,馨香一勺,萍踪指痕,计175篇,洋洋洒洒30万字。这本书是万正中先生在研究徽学撰写《徽州人物志》时所亲身经历的“兴趣发生、撰文试笔、资料搜求、寻求出版”等漫长岁月的珍贵历史资料。每篇文章读起来,都让我如身临其境,倍感先生为编撰志书排除重重困难,不辞艰辛,认真负责,对人对事,以及对待历史的严谨治学的态度。
正中先生在《芜园芳菲》第一章“徽人徽事”开篇“徽州人物志撮述”中写道:“我性嗜史书,尤喜读名家传记。因个人爱好,出于对徽州文化和徽州先贤的仰慕之情,离休后,从1983年起,便潜心捜集徽州人物史料,于家务琐事之暇,寒暑无间,日以继夜,伏案耕耘,孜孜不倦,乐而忘劳,不知老之将至。历时十三年之久,于1995年冬撰成徽州人物志十卷……本书承蒙钱君匋老人题签,已故王子野题赠扉页,老友柯文辉先生写序。”
在第二章“尺牍往还”,有一节让我读后情不自禁地落了泪——“中华书局复信,万正中同志:您好!《清史稿》93.70元一套。汇:中华书局读者服务部邮购部。(10%邮费)。”万正中一生有一个了不起的好习惯,读书喜欢批注、附识。正中老收悉中华书局复信后附识如下:“鉴于市图书馆《清史稿》不全,又无门路到别单位借阅,致使《徽州历史人物》的清代部分资料收集受阻。为此,已苦恼年余矣。上周,给中华书局去信询问邮购《清史稿》事,今承复信,喜忧交集。喜者,此书举手即得;忧者,百元书款难以筹聚。兆平(万正中长子)闻讯,答应资助,我亦拟于近周内写稿3—5篇,以稿酬凑书费,亦为乐事。争取下月汇款购书。1987.3.16上午”
我在万正中先生《漏室絮语》一文中读到了他对史志尤其是对徽学研究的艰辛。“家住漏室,宁芜路边,不独漏雨,且漏焦油,雨湿床第,油滴肩头。车水马龙,噪音隆隆,烟尘漂浮,大气不净。门前体馆,绿茵赏心,窗外荫桐,荫庇行人。盆花数十,四季常青,榴花似火,丹桂芳芬。居之既久,心安气平。漏室主人,年届古稀,秉性朴拙,淡泊世情,性嗜书史,默默耕耘。日逛书市,夜抄传史。附庸风雅,斋曰‘芜园’。酷爱徽学,甘之如饴,徽州先贤,仰慕清芬。”短短的一篇文章,仅136个字,却写出先生一生为研究徽学所付出的心力,虽身居环境不佳,但心如止水;书读五车,治学严谨,孜孜矻矻,锲而不舍,终得尝所愿。
万正中先生生前居室里挂着一副他的挚友、著名学者柯文辉先生为他书写的对联:“素心观月思前贤,赤膊著书赠后人”。窃以为,这正是柯先生对正中老一生追寻徽州梦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