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北岸无猿又何妨
□查君书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一诗被后人传诵不绝。然而,到了清代,一度盛起了考据之风。当时有一位秀才,捧着李白的诗考据起来。读到《早发白帝城》一诗时,因为写的是三峡,他便拿了本《水经注》来对证。这一对,便对出了名堂,他情不自禁手舞足蹈起来,自言自语地说:“错了,错了,大诗人也会出错?”
  当下,秀才来到清代著名的学者梁章钜家,兴冲冲地对他说:“我有一重大发现。”
  “噢,是吗?”梁章钜饶有兴趣地问。
  “当然!我发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一个极大的谬误。我刚才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查考了《水经注》,书中谈道,瞿塘峡一带猿虽然多,但只文
  生在南岸,不生在北岸。有好事的人将南岸的猿捉来,放到北山中,猿就不叫了,这个道理就像‘貉兽过了汶水就不生育’一样。可李白怎么说‘两岸猿声啼不住’呢?这显然是个大错误!”
  学者梁章钜望着秀才那眉飞色舞的样子,心里说:所以李白是大诗人,而你是个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呆板秀才。他又好气又好笑地对他说:“你的考据虽然很精细,但诗有诗的特点,它是文学作品,不能像你那样拘泥于事实去分析啊!”
  确实,“两岸猿声”更能表现出江流之急,船行之快,更能渲染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磅礴气势。试想,处在如此高速飞驰的轻舟上,穿行于七折八弯的航道中,诗人又怎么会分得清那若有若无的猿啼是在南岸还是在北岸呢?此外,“两岸猿声”更能表现出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诗人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如今遇赦得还,真恨不得一步回到亲朋好友之间,他身在船中,心儿早就飞到了回归之地。心急火燎、迫不及待的诗人此时全神贯注于船行的前程,他又哪儿会格外留意猿啼之声来自何方呢?
  其实,对于大诗人李白来说,以写“错诗”来表现他的不同凡响的浪漫主义诗风,不过是他的一贯手法罢了。像人们所熟悉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等,哪一句认真考证起来,不是不合事理的“错诗”呢?但细细品味咀嚼起来,又哪一句不像“两岸猿声啼不住”一样,都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好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