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被顷襄王流放之后,披头散发行吟于江边。此时的屈原,似夔州孤船上的杜甫,瘦骨嶙峋,一脸沧桑;又似杨绛笔下的老王,形似枯槁,濒临绝境。不过,汨罗江上的渔夫还是一眼认出了屈原:“哎呀呀,您……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跑到这穷乡僻壤来了?”得知屈原被流放的原委后,渔夫不禁埋怨他为何偏要这般“怀瑾握瑜”!
三国时期风流倜傥的周瑜,便取字公瑾。瑾与瑜,都是指美玉。“怀瑾握瑜”的字面意思,就是怀里藏着美玉,手里握着美玉,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对屈原而言,就是要守节如玉,永葆清白;若用陶渊明的话说,便是要“守拙”了,守住质朴、愚拙的本性;用时尚的话语来表达,便是要永葆纯真,守住初心。
在那个时代,陶渊明觉得从政为官,对他自己而言着实是种煎熬,他在“辞官告白书”《归去来兮辞》中说“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译成大白话就是,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于是辞官归隐,去做个有学问的庄稼汉。陶渊明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要的是人格的自由与心灵的解放。
古代士人常有两个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独善其身”;屈原则矢志不渝地要“济天下”“济苍生”,不管“达”还是“不达”,其志不改,始终如一。
屈原是有过“达”的,司马迁说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但纵观其一生,却是生不逢时,遇不到明主,又不断遭小人诋毁与陷害。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皆是“不知人”的昏庸无能之主,前者疏远了他,后者则流放了他。打击接二连三,他却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用《岳阳楼记》中的话讲,屈原就是典型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时,在文中感慨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即凭借屈原的才华去游说其他诸侯国,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却选择了自沉汨罗江!在我看来,这恰恰就是屈原超出常人的地方,执着坚定,矢志不渝,死生不背叛祖国!同时这也正是我们常人难以坚守、难以企及的地方!
陶渊明有退守的空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所以一走了之,脱离了困境。“怀瑾握瑜”的屈原,勇往直前,不留后路,却又看不到一丝希望,身陷困境,却又不愿苟且偷生,自沉汨罗江。前者是通达的现实主义者,知进退,懂变通;而后者则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哪怕是飞蛾扑火,也一往无前。
夜深人静。静谧中,我忽然也产生了困惑:倘若是我,我会做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