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
“无陪护”病房能否避免一人生病全家忙?
  “一人住院,全家奔波”。老人患病住院陪护难是困扰很多家庭的难题。为减轻家属负担、提供更好服务,一些地方的医院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引发社会关注。“无陪护”病房日渐增多,这一模式能否真正成为“一人生病全家忙”的“药方”?
   “无陪护”病房越来越多
  所谓“无陪护”病房,是指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实现无家属陪护或陪而不护。
  早在2010年,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就提出“不依赖患者家属或家属自聘护工护理患者”;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的《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医疗机构可按需聘用数量适宜、培训合格的医疗护理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浙江、福建、山西、天津、广东等至少十地卫健部门在相关文件中提到开展“无陪护”病房服务,部分地市、区县也开始探索这一模式。
  厦门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处长陈兰介绍,目前厦门市三级公立医院均已着手准备“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将有13家医院的70个病区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
   此类病房实际效果如何?
  “无陪护”病房日益增多,实际效果如何?一些医护人员注意到,“无陪护”病房有利于排除外界干扰、保障病人康复。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2017年开始探索“无陪护”模式。“过去的病房,家属睡觉时呼噜声比病人都大;有的家属还会干扰医生问诊,给治疗带来不确定因素。”医院心外二科主任彭华说,而在“无陪护”病房,病人能更好休息,医护人员也能更专注地开展工作。
  护理员工作区域和岗位职责相对固定,专业性更强,有利于更好照料患者。
  此外,此类病房护理员收费一般低于自聘护工,有助于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浙江省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葛俐俐介绍,患者自聘护工一般是一对一服务,市场平均价格为200至250元一天。“‘无陪护’病房的医疗护理员收费低于自聘护工。”
  但也有患者家属对“无陪护”病房持观望态度。“我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生病住院还要请护理员?让亲戚们听到,可能会说孩子不孝顺。”今年81岁的顾阿姨直言。像她这样受传统观念影响、难以接受“无陪护”的老人不在少数。顾阿姨的另一担忧是费用。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一天一百多元的护理费,也是不小的花销。
  “日常照护时家属不在现场,万一病人摔倒或是遇到突发事件,可能牵扯到责任和赔偿问题。”杭州市民许晓洁对可能产生的医疗纠纷有些顾虑。
  对此,《浙江省医院陪护服务合同(示范文本)》通过明确护理员的服务内容、免责条款等保护多方合法权益,降低风险。
  试点到推广还要走几步?
  业内人士认为,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无陪护”病房的需求将与日俱增。然而,这一模式进一步推广仍存难点。
  首先,接受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相对不足。其次,护理员招聘难,水平不一。目前“无陪护”病房的护理员大多为“4050”人群,护理能力和理念尚需进一步提升。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陈媛说,公立医院无法给予“高薪”待遇,造成部分资深护理员外流。一些医院用心用力培训的护理员,因看到“育儿嫂”等工作工资高而转行,医院很难有挽留的办法。
  多名试点医院负责人提议,将试点医院作为护理员培训基地,从制度设计、临床实训、人员管理等角度进行综合性和规范化人才队伍培训,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护理人才“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受访专家认为,要逐步构建制度体系,将护理员工作内容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明确医院的监管职责,对不同水平的护理员设置梯次工资标准,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
  对于增加的护理员开支,医保和财政补贴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接受度。浙江省安吉县卫健局医政医管科副科长汪学丽表示,需完善多部门协同机制,适当增加政府资金支持,以缓解因护理人员成本增加带来的医疗机构运营负担。
  新华社记者黄筱白佳丽颜之宏张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