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悠悠乡情萦笔端
□汪红兴
  三年前,就得知杨有华老师要出本文集,直到今年前不久才见到。长篇章回体小说《珠兰花》,洋洋洒洒,23.6万字,挺厚重的。
  说来,与杨有华相识十几载。有次县作协采风,目的地是皖浙交界白际山脉海拔千余米的仰山。时任源芳乡副乡长的他,亲自给我们带路,一道翻山越岭,为我们解说。仰山是座历史文化名山,曾经与黄山、齐云山并驾齐驱,但如今古寺遗址已是荒草萋萋,一片废墟,让人感慨几许。而他对仰山的历史文化颇有研究,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作为乡镇领导,平日工作陀螺转。写作是业余的业余。他这头一次出书,就搞个长篇小说,我心里还是隐隐有点担忧的。拿到书后,仔细捧读,颇感惊讶,没想到他作为文学爱好者,尚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与厚度。
  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以在源芳乡境内发现的一块珠兰贡茶禁事碑为出发点,讲述的是发生在清乾隆年间,休宁出产珠兰贡茶的故事。描绘了当时县衙内的一众官员,利用向朝廷进贡之机,趁机巧立名目,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结果导致多地保长不堪其苦,于是联合起来向徽州知府上告,知府何达善体察民情,最终主持公道,追回了赃款,让珠兰贡茶得以健康发展。故事里虽有一些冲突,但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刀光剑影,没有销魂柔情,但他在构思过程中,有意识地巧设增加了不少亮点,如蒙面人的袭击、县官的断案等,让故事有波澜有起伏。
  这类故事,要想写好,是有一定难度的。杨有华作为大山之子,立足徽州本土文化,充分发挥了其奇特新颖的想象力,把人物放在休宁、屯溪及杭州、苏州等地展开,进行时空的置换,从而塑造了众多各具特性的人物形象。书中用了大量笔墨,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徽州木商在新安江风雨里拼搏,频繁来往于杭州、苏州等地出生入死的特殊经历,展现了一幅幅极富地域特色的风俗画面,是明清时期徽州风俗再现。杨有华老师在书中有意识地介绍休宁历史文化,这些逝去的过往,大多躺在地方文献中,这些典籍大多年代久远,为繁体字,没有点校过,一般人都不愿涉及,而杨老师却能信手拈来,巧妙穿插,可见,这些年他确实是花了不少功夫的。
  书中有意识地抒写了许多浓郁的风土人情,比如以前新安江放排扎排的技巧、屯溪黎阳庙会的热闹、新安中医妙手回春等,这些记忆如今大多远逝,而只有在杨老师这一代人身上,还有挥之不去的记忆。杨老师在书中,就把它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了。虽说,小说是虚构的,但里面的许多细节是真实的,唯有源于生活的积淀,又有高于生活的书写,小说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
  今天对于基层大多数普通作者来说,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杨老师是相信文字力量的人。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推敲、斟酌,是件花费脑力的事情,但我们的历史文化,不少就是在这样的积淀传承中,变得厚重起来。
  每一个地方,都应该有一批这样的书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