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一河之两岸 文学与书法
□程耀恺
  有一句老话,叫“书画同源”。然而,文学与书法的关系,却难以一言以蔽之。书法既可以作为文学的工具,也可以作为文学的形体。我们所临的法帖之中,除了像《鸭头丸帖》这样的便条之外,相当一部分可视为文学作品的原稿。说书画同源,源自笔墨,文学虽然也是笔墨书写出来的,然而,上乘书法,未必能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反之亦然。纵观中国的文学史与书法史,二者不是双峰并峙,而是同一条大河的南北两岸,呈现不同的景观。
  一
  孙过庭的《书谱》指出:“书契之作,适以记言”,然而,要弄清殷、周、先秦时期书法与文学的关系,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某些“言”虽然记录下来了,书写者却从历史中淡出,而像《楚辞》《老子》有明确的著作者,却又见不到片言只字。汉代涌现曹喜、杜度、张芝、蔡邕等重要书法家,张芝甚至被尊为“草圣”,不知何故,人们还是把三国时的钟繇,推为“书史之祖”。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他博采众长,开创了由隶到楷的新貌。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也是《世说新语》与《三国演义》中人物。有人评其书法“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现在我们看到的《宣示表》,朴厚古拙,体势规整严密,无愧于书法史祖之称。
  稍后的陆机乃陆逊之子,有“陆才如海”之誉,是西晋重要文学家,陆机的《文赋》是古代文学批评名篇。陆机的《平复帖》,是最早、最可信的名家法帖,笔意生动,质朴高古,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可惜在《平复帖》里,却很难找到文学性。
  千古“书圣”王羲之,出身名门,十二岁随父学书,又有卫夫人指导,长大后楷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也临过李斯、蔡邕的帖。一篇《兰亭集序》,在文学与书法史上,都占有空前绝后的地位。书法艺术的两大要素:技巧与意(通过书写,体现出来的精神),王羲之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而作为一篇散文,《兰亭集序》全文325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脍炙人口,常读常新。
  二
  后人对唐诗、宋词顶礼膜拜,却鲜有人知道,这帮迁客骚人,个个都是书法大家,其中更不乏名垂书史者。
  如果你读过韩愈的《鸢飞鱼跃帖》,看到连为一体的“退之”,定然会像我一样心旷神怡;白居易的诗平易近人,他的字(如《楞严经帖》),却端正严谨之气散漫于纸面;杜牧的《张好好诗帖》才高情茂,风流华美,字体姿媚,用笔劲健。
  南唐李煜有《去来帖》传世,其书法崇尚瘦硬,骨力遒劲。人称:铁钩锁、金错刀。后来宋徽宗把清劲峭拔的“瘦金体”发展到了极致,虽然他俩皆是亡国之君,可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风雨不动安如山。
  晏殊惯于伤春感时,在寂寞中流连光景,但他留下的《冬寒帖》,却笔法厚敦,颇有风骨。
  苏门文士中的秦少游,以“凄婉”著称,我们透过《与方叔贤友书帖》看他的书法,秀润妩媚,遒劲流利,与米芾倒有几分相似;周邦彦长期在京师任馆阁文臣,书法造诣自然很高;欧阳修在北宋文学变革中,处于领袖地位,他的《灼艾帖》,是写给弟子焦千之的,受欧、颜影响很深,宽绰险劲,大有领袖风范。
  苏轼的诗文书画皆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苏轼先后学“二王”、颜真卿、杨凝式、李北海,最终形成自家面孔。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继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我也喜欢他的《天际乌云帖》《人来得书帖》《新岁展庆帖》《洞庭春色赋山中松醪赋卷》等帖。苏轼书法,写个性,写意境,用笔丰腴跌宕,得天真烂漫之趣,据说他的执笔与众不同,像现代人握钢笔那样,既不悬腕,又喜用卧笔,所以连黄庭坚都说他“左秀而右枯”。直到今日,还有人对此有微辞。不过,有专家指出:“平心而论,他用的不是最好的执笔法,却写出令人倾倒的好字”。
  苏轼的观念是:“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推求”。南宋的岳飞,亦是书法大家,他的字,颇类苏轼,这说明,俩人在气度上颇有暗合之处。当代书家赵朴初,有人说他的字是苏体,可朴老说自己没有认真临过苏轼的帖,怕也只能从气度上找根源了。
  黄庭坚与苏轼并称“苏黄”,其诗另辟蹊径,号称“山谷体”,开“江西诗派”风气。书法上入古出新,行书与草书都相当出色。行书每个字既紧结又开扬。每个字有个中心点,而有些笔画又向外舒展。据说是得《瘗鹤铭》笔意。草书既不太狂,也不算颠,但豪放奔纵,一切又都在控制之中。黄庭坚的《苦笋赋》名气大,此赋文理清顺,文字也体现出他的学养与胸襟。苏、黄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源于他们对书法文人化所作出的贡献。
  有一部《凤墅帖》,收录李之仪、苏舜钦、林和靖、黄庭坚、岳飞、朱熹、朱敦儒、范成大等大家的墨宝,几乎把有宋一代的诗人囊括殆尽。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孝祥并称“南宋四家”,如果读陆游的《怀成都诗》,最好找到这首诗的帖,只有这样,你才能充分体会陆游的郁怒、勃发之气。
  三
  往后,到了明清之际,要说集文学家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当推刘墉与郑板桥了。清代书家有一大倾向:追求自我,但重点却放在技法上。杨守敬评刘墉书法为“绵裹铁”;郑板桥熟悉古今书体,不分篆隶行楷,各取一些要素,自己安排,是为“六分半书”,人称其“兼众妙之长”。
  当代文学家又兼为书法家的有:鲁迅、郭沫若、茅盾、艾青、沈从文、董桥。鲁、郭、茅的字,我们接触得较多,尤其鲁迅的字,于萧疏中寓整饬,于严肃中寓放达,亦温亦峻,最是墨趣浓郁,所以,人们喜欢剪接鲁迅的字,拼报刊头,比如《新安晚报》。艾青颇有艺术天才,《随笔》杂志的“随笔”二字,是艾青手笔,为刊物增色不少。沈从文写得一手好章草,如果拿给汉朝人看,想来也会为之倾倒。散文大家董桥,从小在父亲指导下临摹何绍基,所以一股卓秀之气,弥漫其笔端,当下文学界流传一句话:你一定要看董桥。窃以为,光看他印出来的文章还不够,找些董桥的字来看看,那才叫艺术享受。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文学与书法,一如相互眺望的青山,景色异同,山媚川辉,恰好有孤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而来,款款而去。山川悠远,雄奇辽阔,不独静美,更具动态美。文章也。书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