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兴于淮南而传于四方,但各地吃法却大异其趣。
以前出差到黄山,朋友赏饭,若在屯溪,必去老街东首那家徽菜馆,若在县里、镇上,主人便挑选一家有来历的菜馆,以飨嘉宾。凡徽菜馆,总是把宋徽宗的“沙地马蹄鳖,雪山牛尾狸”奉为门面,再就是特色菜肴臭鳜鱼,然而,果子狸我不敢动箸,马蹄鳖与臭鳜鱼,或得益于原料的稀缺,或取胜于制作之独特,虽说经典,终归不够家常。徽菜中令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几款豆腐菜。
具有代表性的徽州豆腐菜之中,三鲜瓤豆腐和砂锅焐豆腐,我情有独钟。
做三鲜瓤豆腐,须将整块豆腐等分为十二块,每块中间挖一个圆洞,将事先准备好的三鲜瓤(由虾米、鱼肉、香菇、葱、姜切碎并剁成馅,加细盐调制而成)置于其中,再在每块豆腐上盖上水发香菇片。香菇是当地产的椴木花菇,去柄,菇伞盖朝上;再逐块将豆腐裹上鸡蛋清,下锅用猪油煎炸,至外层呈橙黄色起层薄壳时,加入鸡汤及适量食盐烩焖即成,其色香味妙不可言。
用砂锅焐豆腐,先把豆腐切成一厘米见方的丁块,入冷水锅煮开,捞出沥水。事先将砂锅底用笋片铺垫,放入豆腐,上覆以白菜心、火腿和香菇,再加糖、盐和鸡汤,旺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细炖,多味融合,别是一番滋味。
此两款,都是素菜荤作,我多次品尝过,有深刻的体味。豆腐配以虾米、鱼肉、火腿,外加鸡汤,就像中药里的君臣佐使,让客人吃在口里,美在心里,留在记忆里。除此之外,正宗的徽菜豆腐,能登大雅之堂的,还有好几款,比如牛肉豆腐角、火烧豆腐以及鸭子臭豆腐等。
在徽州享受豆腐,并不局限于菜馆。菜馆之外,徽州豆腐别有一番天地,其一是即食的毛豆腐,其二是可以远销外地的茶干。
虎皮毛豆腐算不了菜肴,算小吃庶几近之,但又不同于一般小吃,它是不能带走的,只好在店里或摊前即食,若把它归类为即食小吃,比较适合。虎皮毛豆腐的制法,有相当的技术含量:一般先将豆腐置于阴湿处,经五六天,表面就长出一层茸毛,色黄白,呈虎皮条纹,算是预处理好了。行人走到摊前,摊主当面煎好,不仅香味诱人,而且鲜醇爽口,有开胃增食之效。
徽州的朋友告诉我,茶干是他们祖上的一大发明,由在京的徽州籍官员传播开来。茶干是茶与豆腐干的完美结合,可惜历史无从稽考,然而徽州茶干,绝对上乘,尤其休宁产的茶干,口感细腻,柔韧香醇,能折而不断,有“江南一绝”之誉。徽州茶干名目繁多,兰花豆腐干、虾米茶干、火腿茶干、五香茶干……不胜枚举。到黄山出差、旅游的人,若忘了带上当地茶干,回到家中,必后悔不迭。
五月下旬,我去了一趟新安江上的渔梁坝,在一家小酒馆点了三样菜,有一款为改良版的砂锅焐豆腐,用料是当地的老豆腐与小竹笋,只是将砂锅改为火锅,竹笋配豆腐,相得益彰。小酒馆临江,窗子外,江山留胜迹;餐桌上,豆腐滋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