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钢渡高架,泽被江淮
——引江济淮钢渡槽参观记
  听说我们肥西境内有一项桥梁工程得过世界级大奖,早饭后,我和妹妹就缠着爸爸带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雄伟的工程。
  爸爸开着车从官亭出发,沿着刘河大桥一路向东行驶。好困好困,模糊间,我只感觉到路边有河,凉凉的风在耳边吹响。没一会,只听爸爸说“我们到了”,我便立刻清醒了,望向周围,一座大型桥梁出现在我眼前。
  下车,沿着公路往前走,远处渐渐响起的水声吸引了我,是船。我站在栏杆边左望望右看看,似乎想看到这桥与河的尽头。我顺着桥向东走去,“哗啦啦”的水声愈来愈响。循声望去,与天河落差达30多米的地河上,一艘黑色货船正向我们这边缓缓驶来。“快看快看”,妹妹兴奋地叫着,我与爸爸同时望去,爸爸猜测说,这船是来运沙、木头等建设用材的。
  站在岸边向东望去,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天河,是一路向东的淠河水,清清的,凉凉的,我知道它将流向合肥,是合肥人的大水缸。
  近处,一座如铜墙铁壁的钢渡槽稳稳地立在我们面前。钢渡槽将淠河水一分为二,据说是为了检修的方便(一个水道维修,另一个水道继续送水,不影响城市供水)。两边钢槽是用食品级不锈钢材质制成,保证不影响水质。为了减少水对桥墩的冲击力,钢槽呈波浪状,可抵御三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沿着环形公路,我们下坡走到地河岸边:引江济淮工程把长江水从南向北引入淮河,现在我面前的是地河——依靠派河口枢纽和蜀山枢纽泵站的力量两次实现“水往高处流”,使长江水翻越江淮分水岭,注入瓦埠湖,一路向北,浩浩荡荡流入淮河。
  仰望上方,地河岸边四列桥墩拔地而起,牢牢地支撑起天河,蓝色的钢渡槽采用三跨钢结构桁架式梁拱组合设计,主跨跨度达到110米,比德国马格德堡水桥还要长3.8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通水通航钢结构渡槽。一般的行车桥梁,车重远小于桥重,是以大驮小,但是淠河总干渠渡槽承受着源源不断供往合肥的水,水重近4万吨,相当于约两万辆小汽车或二十五辆高铁列车的重量,而桥重只有近2万吨,水重是桥重的两倍,是典型的以小驮大,打破常规之举。
  早就听说过我国的建筑工程水平高超,成就斐然,每每在书上看到各种建筑图片,我还没有深刻的感受,直到今天亲眼看到后,我才确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
  淠河之水,宛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轻轻绕过宁静的村落与繁华的城镇,悠悠地向远方流淌。金色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仿佛无数颗璀璨的钻石在轻轻跳跃,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淠河,这条见证了六十多年岁月变迁的河流,用它那清澈而深邃的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儿女,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繁荣与希望。如今的引江济淮工程,把长江水引入淮河,实现了曹操当年没有实现的梦想,让淮河人民也能喝到远自七百多公里的长江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前辈创造的人间奇迹,正润泽两岸的人民。水网纵横处,稻米鱼虾肥,我们这一代人又将会创造怎样的奇迹呢?
  肥西官亭中学八(5)班汤晓雅
  指导老师:汤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