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古物溯源
“皖南版的西南联大”
□陈向东

    
  这张学号为2553,学生姓名章瑞祥,全称为“安徽私立复旦中学学生学业操行成绩报告单”,存世已有77年矣。成绩单校名上加盖了民国年代常见的篆刻印章。校长名,教务主任名,训导主任名均钤印,右上角还标明出处,“东流中学教务处”。
  复旦中学怎么跑安徽来了?在安徽哪里办学?夜里寻思着睡不着,起床翻箱倒柜,找到了一本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复旦杂忆》一书。书中有《抗战时期徽州的复旦附中皖校》一文: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苏州相继沦丧。时任上海东吴大学附中教师的黟县人叶芳珪邀约东吴大学著名法学家孙蕴璞,东吴大学训导长沈祖懋,蒋纬国老师,和赵朴初有着半个世纪友情教授张梦白,民国著名作家周瘦鹃,中国现代侦探小说第一人程小青等黟县避难。黟县别称碧阳,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日军一时难以侵袭。叶芳珪他们就地在黟县碧阳书院开办了东吴大学附中皖校。
  1938年,东吴大学附中迁沪。原在黟县开设复旦暑期学校的复旦校友谢晓鲁(学业成绩报告单上的校长),马吉先等人在当地众多徽商支持下,历经艰辛,终于在原碧阳书院旧址上,开办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皖校”。到民国30年秋,学校共开设高中3个班,初中7个班,在校生406人,其中女生50人。
  因教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复旦皖校办学成绩突出显著,先后受到复旦本部和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通令嘉奖。1940年4月28日,是复旦皖校创校三周年纪念日,学校发刊《三年来的复旦》以作纪念。该刊系复旦西迁史上重要文献。王振忠先生原载于2005年2月28日《文汇报》《抗战时期徽州的复旦附中皖校》文中云,其时主持校务的余凌云曾指出:
  “复旦附中皖校,诞生于抗战,长成于抗战中,与抗战同历艰苦困难之过程,是将来抗战胜利之日,亦即本校发扬光大之日也。”余凌云又云:“复旦皖校的师生,在黄山白岳的一域山水间砥学砺行,为的是民族的未来!”
  毕业于复旦附中皖校,后获得中国新闻学会“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的复旦大学宁树藩教授,在《三年来的复旦》中有《春日杂感》诗:
  “烽火江南夜,凄凉忆二京。江流咽国恨,春草没闺情。梦落朝天月,心随汉将营。壮怀还自诩,铁马叩金城。”
  黟县党史资料又载,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复旦安徽皖校的师生们,在学校党支部书记曹欣安老师(皖南事变后被捕牺牲)和进步老师章渭煊、马吉先、周立铭(报告成绩单上教务主任)的组织引导下,一边读书,一边利用假日奔赴太平、青阳、贵池等地巡演,有力推动了皖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查阅《黟县志》,1946年春,复旦皖校结束在黟办学7年的历史,迁往宣城县。和上海私立复旦中学相对应,学校统称“安徽私立复旦中学”。旌德会馆作为校址,是当时宣城境内规模不多见的徽派建筑。
  《宣城中学大事记》(1906~1949)载,1949年暑假,宣城专署决定将原省立宣城中学,私立复旦中学与县立初中合并,成立“皖南区宣城中学”。
  安徽私立复旦中学在皖南近11年间,除了为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外,还对徽州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坊间曾称,安徽私立复旦中学为“皖南版的西南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