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自隋大业元年(605年)、止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时间跨度长达1300年的科举考试,并不像一些影视剧里演的那么轻松,从唐代“棘围”到清代“考棚”,一名考生连续数天吃喝拉撒睡都在一个封闭的狭小空间,心理和身体都要承受着巨大的折磨。作为曾经的“国家选才制度”,科举确实促进了社会发展和政治效率的提高,创造并传承的诸多成语典故及歇后语,还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的科考之趣。明代没落贵族子弟、文学家张岱《夜航船》卷六中专门收录许多有关科考的精彩“段子”,如今读来既“涨知识”,还令人忍俊不禁。
大家耳熟能详的“破天荒”就源自科考。张岱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曰:“荆州应试举人,多不成名,为天荒解。(长沙人)刘蜕于大中四年(850年)以荆州解及第,时号为破天荒。”看来,地方“争面子”,古今无异。而张岱引南宋皇族后人赵令畤《侯鲭录》推介的成语“朱衣点头”,又寓意“考官必须公平公正”,此典故说,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知贡举”,批阅考卷时,“常觉一朱衣人在座后点头,然后其文入格。”起初,欧阳修以为是侍从站在身后,但回头看时,又空无一人。朱衣人头一点,他批阅着的文章就合格;否则,便落选。欧阳修觉得非常奇怪,便把这事发了“朋友圈”,同僚们无不感到惊异。此事传开后,考生们便在暗暗祷念:“唯愿朱衣一点头”。其实,所谓“朱衣人点头”完全是“千古伯乐”欧阳修抵制人情等不正之风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正因为坚守大节的欧阳修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和公正为国取才的超人智慧,才使得苏轼、苏辙、曾巩等一批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脱颖而出。
由于古代科考方式落后、制度不完善,又缺乏有效公众监督和智能监控设备,虽为国家延揽人才,可录取权往往操控在主考官和位高权重者手中。尤其是考前盛行的“通榜”、“干谒”之风,使得官宦子弟及善于钻营的考生有了可乘之机,张岱转引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将唐朝两次疑似科考舞弊事件概括为“沆瀣一气”:一次是唐大中十二年(858年),唐开国功臣杜如晦六世孙、时任中书舍人的杜审权知贡举,前三名分别是归仁瀚、王徽和卢处权。古代及第考生谢恩,并自投主考官门下。故而,当时一些考生及家长便发出了质疑帖:“座主审权,门生处权,可谓权不失权。”另一次是乾符二年(875年),礼部侍郎崔沆任主考官,他阅卷时发现名叫崔瀣的考生卷子做得比较好,便录取了此考生。发榜时,大家看到及第名单中有“崔瀣”,觉得有猫腻,于是创作了“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予以讥讽。无独有偶,经常被用以怼人的“头脑冬烘”也来自科考。张岱转引《唐摭言》卷八“误放”条谓:“郑侍郎薰主试,疑误谓颜标乃鲁公(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之后,擢为状元。及谢主司,知其非是,乃悔误取。时人嘲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为什么糊涂愚昧的郑薰被当时年轻人怼为“头脑冬烘”?这主要还是从郑薰名字上幻化而成的。薰,烧灼,烘烤,恰与“烘”同义;冬烘,冬天烘烤,恰好又符合“薰”的和暖、温和之意。古代年轻人幽默调侃的本领不比现代网民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