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上大学那会,学的是建筑工程专业。2016年,孩子大学毕业,有建筑公司去学校招聘,他主动报名,经过笔试和面试,最终签约成功。
报到那天,正遇上雨季,他们公司临时通知延迟报到,等水位下降另行通知。孩子接到这个消息时,已经登上火车了。下了火车,他没有回头,毅然决然地扛着行李箱去了公司。
当时,路上没有公交车,也打不到车,他就蹚水而行。孩子到达公司人事部,一手提鞋,一手拎箱,已经一身泥浆一身水了。公司领导接待了他,感到非常惊讶,说:“不是说好过几天等水退下来再来报到吗?”孩子说:“到了武汉,我已经把这里当家了,我还能去哪里呀!”
经过一个多月的集训,孩子被留在武汉总部,当时武汉只留下五位员工。和他一起学习的新员工有一百多号人,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我家孩子只是本科毕业,留下的原因是领导发现他特别能吃苦,别人不想干的事他愿意干,别人干不了的力气活他能干。
孩子打小读书不行,考上大学只是后来用功了。家里的农活他都行,从来不抗拒。有时候怕我们嘲笑他读不好书,还宁可多干些家务,换得耳根清净。
孩子工作后,除了下工地,还揽下写通讯稿的活,经常和我说:“学校里学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大多数都是用不到工作中的,能够用到的,是自己实践总结的。”
孩子也经常在工地上和工人一起扎钢筋、摊混凝土和柏油等,修路、修桥上的事,他说几乎都干过。在以后的许多年,公司每年的新员工集训会上,领导都让他分享体会。时间久了,他又和人力资源部的领导混得很熟。
孩子在工地上干活多了,把自己搞得黑乎乎的,脏兮兮的,另外在工地上接触的女孩子也少,到了二十几岁该成家的年龄也没有女朋友,人力资源部的领导都替他着急。每年招聘季,特意和他打招呼,想给他牵线搭桥,为他物色一个女朋友。今年七月,孩子终于完婚。女孩子也是看中他能吃苦,啥事都能干,嫁给他不会吃亏。
孩子上班后,文友夏老师和我打招呼:“孩子工作稳定吗?要不要我儿子帮忙?”他儿子也是这个行业的。
我问了我家孩子,他说:“我吃苦惯了,更适合在工地上。”
夏老师之所以这么热情,并不是我们私人关系好,而是我曾在《新安晚报》发过一篇文章《骑上单车就出发》,说孩子放寒假从学校骑自行车两天两夜赶路四百里回家的事情,夏老师讲给他儿子听,他儿子认为这样能吃苦的人一定能干好事,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原来吃苦也是一种能力啊!
孩子工作八年了,换了好几个部门,现在主要任务是跑市场。跑市场收入好一些,但是也要更能吃苦,南京,北京,广东,广西……哪里有工程要做,他就往哪里跑。以前工作的部门,一旦人手不够就让他帮忙,所以即使他现在经常跑市场,公司也经常让他下工地干活,写新闻通讯稿,缓解人手不够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