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喜欢书法绘画,还是音乐舞蹈,抑或是近年来备受欢迎的形体瑜伽,你都能在萧县老年大学找到学习、交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依托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形成了模特舞《美丽传奇皇藏峪》《渔鼓道情》三部曲等在全省独树一帜的“王牌”节目,为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萧县老年大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亮点满满,不断擦亮萧县老年教育的“金色招牌”。
发掘闪光点传统非遗绽放迷人风采 “伏天一碗羊肉汤,不劳郎中开药方。”萧县百姓一直有伏天吃羊肉、喝羊汤的习俗,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伏羊节”。2024年7月21日,在皖北非遗美食暨萧县伏羊文化节的开幕式上,萧县老年大学编排的国家级非遗节目渔鼓道情《渔鼓声声话时代》参与演出,惊艳全场。
秉承当地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资源,近年来,萧县老年大学陆续开设了书画、渔鼓、剪纸等特色课程,增强了学员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渔鼓道情三部曲就是学校用心挖掘并弘扬非遗文化的典型案例之一。
萧县渔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萧县老年大学校长张秀珍请专人创作词曲,创新表演形式,挑选老年大学艺术团优秀队员辛苦排练,邀请有关专家观摩座谈,修改提炼,下乡镇、进社区,听取群众的意见,反复打磨提高,创编了渔鼓道情系列节目。
《渔鼓声声话时代》是渔鼓道情三部曲的第三部,第一部和第二部分别名为《共圆中国梦》和《唱唱我们的小康生活》,学校音乐舞蹈系主任陈蕴全程参与了渔鼓道情三部曲的学习、排练与演出。
“我年轻时就喜欢舞蹈,2014年退休后进入学校模特班学习,后来成为了模特班老师,现在是音乐舞蹈系主任。”陈蕴说,虽然自己已经65岁了,但以前并不了解,也没有见过渔鼓,再加上渔鼓道情三部曲的表演涵盖了舞蹈、曲艺等形式,需要边唱、边跳、边表演,大家在排练时付出了许多汗水。“我们从学校艺术团里选拔了十几位成员进行排练,以前大家基本都是跳舞的,从来没唱过歌。”陈蕴说,再加上渔鼓本身就有一定重量,唱歌时还需要左手敲击竹板伴奏,右手拍击渔鼓,长期训练下来,大家手上长出了许多水疱和老茧。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曲目内容贴近生活,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自渔鼓道情三部曲推出以来,就在当地和全省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连续3年代表宿州市参加了安徽省电视台春晚和省老年大学协会春晚,并代表安徽省登上了央视17频道“农家院里过大年”节目。此外,还在2023年举行的首届全国老年大学戏曲展演中,荣获“最佳组织奖”和“优秀表演奖”第一名。
潜心研教材精准施策提升教学质量 “怎样才能学好书法呢?首先,要从思想上消除对书法的神秘感,树立学好书法的信心……”翻开《中国书法绘画简论》,平实、通俗的语言让人很愿意继续阅读下去。
刘绍军是萧县老年大学书法老师,从1996年学校创办起,就在此任教,如今已近30年。萧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在安徽省书画史上特色明显,在清朝中晚期,萧县“龙城画派”形成,并在清末民初发展壮大,与扬州画派南北呼应,甚至有着“人人拿画笔、人人论书画”的说法。
在萧县老年大学,报名学习书法和绘画的学员也特别多。“学校刚开办的时候,书法班和绘画班分别只有一个,学员也不算多。”刘绍军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习书法和绘画的学员越来越多。“许多人从最初的热爱,到经过正规的学习,逐步走上了书法的道路。”刘绍军告诉记者,还有许多来自乡镇的学员前来学习书法绘画,回到乡镇后投身地方文化事业,“大家都为萧县书画艺术的发展,以及文化事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不过,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刘绍军发现,目前市面上并没有专门面向老年群体的书法绘画教材。“书法教材可以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更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书法教材迫在眉睫。”为此,萧县老年书画研究会、萧县老年大学共同成立了教材编写组,刘绍军与其他两位老师花了8个月时间,先后校对13稿,最终形成了十几万字的《中国书法绘画简论》。“这本教材有许多创新之处,比如打破了书法文字产生的顺序。”刘绍军介绍说,教材先讲楷书,再讲隶书、行书、篆书,最后才说草书,“草书讲究的是线条,是恣意潇洒,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是写不好的,这样的教学顺序比较能够被老年群体所接受。”
内涵建设是基础,教学建设是关键,教材建设是根本。萧县老年大学紧紧围绕提升内涵、规范教学、突出教材,精心策划,深入调研,广泛征询,自编了《中国书法绘画简论》《老年书法教育培训简明教材》《花样腰鼓汇编》《相机的基本设置与功能》《萧县老年大学渔鼓班教材》作为教学配套教材,为学员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推动老年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强教先强师“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和嘹亮的歌声,萧县老年大学精心策划的《我爱你,中国》快闪活动在岱湖公园广场激情上演,老年大学的学员和公安干警、医护人员、中小学生共同放声高歌,抒发对党、对祖国的热爱。这背后,是许多老师和学员的悉心编排与辛苦付出,学校音乐教师孟令芳就是主创人员之一。
“我以前是萧县师范学校的音乐老师,2019年受学校邀请来到这里教音乐。”孟令芳说,在他的班级里有近200名学生,最年轻的有50多岁,最年长的已有90岁了。在学校举行的这次快闪活动中,孟令芳除了是主唱,还负责歌曲教学,“针对大家的发音吐字问题,有时候需要一个一个字去‘抠’,整个过程很不容易。”不过,在孟令芳看来,最终能高质量完成快闪作品,不仅是学校教学成果的一种展示,也是思政教育的一次创新,“能够参与其中,我十分自豪。”
教与学是学校首要工作。近年来,萧县老年大学严把教师政治关、业务关,把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有较强授课能力的、热爱老年教育事业的、有敬业奉献精神的人才聘为学校教师,在这些“头雁”教师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除了孟令芳,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淑华也在学校任教。剪纸是萧县民间传统艺术,萧县老年大学2021年新开设了剪纸班,自开课以来,刘淑华已以独有的“巧手”魅力,吸引来大批“剪纸迷”。通过剪纸文化的熏陶,学员们提高了文化艺术素养,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书画课程是萧县老年大学的“王牌”课程之一,为了进一步弘扬书画艺术,学校设立“书画艺术研究院”,并聘请萧县书画院原院长陈海峰为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并邀请当地书画名家担任书画教师,不定期开展书画笔会、师生书画展,创作了一大批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优秀书画作品。截至目前,已有3名老师获得国家级会员资格,26名学员获得省级会员资格。
得益于这样一批经验阅历丰富、专业素养过硬的师资队伍,老年学员们获得了更加专业的教学指导,也为萧县老年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