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药香里的温暖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天地灵物,中华取酿。爷爷的话语伴着中药香,浅浅地诉说着医者情长。
  ——题记
  声声笑语挖药材
  小时候,父母远在他乡打工,常年不能回家,爷爷便成了我的“看护人”。爷爷是村里出了名的老中医,村里人生病都来找他看病,因此他每天都忙忙碌碌。
  每天清晨,爷爷把我叫醒,拉着我,披着黎明前的点点繁星,沿着青石板路,去后山药材园里采药。那时,爷爷握着我的小手,将奇形怪状的药材从土里扒出来、从藤条上摘下来,放在我的面前,一个一个地教我辨认:“这是黄芩,这是葛根,这是水半夏,能止咳化痰……”那些形态各异的草木在爷爷的眼里好像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也令我产生了一种敬畏,我更惊叹于爷爷能记住这么多药的名字、功效和配伍,对“中医”的敬畏又加了几分。“长大了我也要当中医。”我嚷道。爷爷开心地笑了,额头的皱纹舒展开来:“想学中医,就要从认识草药开始,这是金银花,可以用来清热解毒……”爷爷耐心地给我讲解。
  我幼时体弱多病,咳嗽时喝得最多的就是爷爷熬的萝卜川贝梨子汤;过敏时戴得最久的就是爷爷做的内含丁香、白芷、檀香、陈皮等的中药香囊;三伏天时,爷爷总是把生姜汁和着各种药粉团成圆圆的小饼敷在我的后背……淡淡的记忆中,是爷爷的药草香温暖着我的岁月,让生活淡暖生香。
  方方药材现真情
  那天夜里,我高烧不退,呕吐,腹泻,吃了药也不见好转。妈妈着急地打电话给爷爷,只听电话那头传来爷爷急切的声音:“我马上到。”看到躺在床上的我,他立即给我把脉,配药,熬制。黑黑的砂锅里不时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沸水之中飘出一股清苦味,我问爷爷:“为什么生病非要熬这苦涩的中药呢?”爷爷笑而不答。
  白瓷碗中盛着褐色的汤药,我端着碗猛地吹几下,汤药的蒸气柔柔地拂过我的脸,一股苦涩的药汤顺着喉咙浸入心田,好苦!爷爷轻吹勺子中的药示意我再张口,我任性地拒绝,爷爷像变戏法一般变出一颗冰糖:“喝中药怕苦,最好冰糖送,但良药苦口啊。古人说,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中药虽苦,但它温和,你身子弱,明早我还要给你熬一壶才行。”
  爷爷来我家照顾了我几天,我的病情也逐渐好转。“爷爷,中药真的这么神奇吗?”“百病多由痰作祟,而病痰者当以温药和之……”爷爷的话我虽懵懵懂懂,但是爷爷的陪伴,给予我温暖和爱,成了我心中最醇香的余味和芬芳,濡染浸透了我的人生。
  片片本草话传承
  爷爷老了,爸爸妈妈想接爷爷到城里来生活,可他一再否决。我问爷爷为什么,爷爷回答:“这是亳州,这是我的家,这是中药的根啊!”像儿时一样,爷爷领我去后山药材园里采药。只见他弯下腰,手里捧着一把药草,眼神里充满了怜爱,“这个山坡上,蒲公英、葛根,木耳……每一株花草、每一棵树木都是可以治病救人的中药材。就拿这黄芪说吧,这味药从神农尝百草时就有了,千百年来一直被拿来救人啊!”我揣摩着爷爷的话,望向远方,一个个房屋组成的小小村落,在蔚蓝的天空下,伴随着淳朴的药香。我这才明白,爷爷的执着不仅是对村庄的责任,还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药香传世,医者流芳,一张平整的包药纸,几味古朴的中药,伴随着爷爷浅浅的诉说,飘入我的心房。我愿将其铭记在心,努力将它发扬光大。
  合肥市望湖中学九(5)班阚栎炜
  指导老师:何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