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平向记者展示他的中师毕业证。
作为合肥的一名中师生,刘大平19岁从教,从小学老师,到校长,再到专职督学,在教育岗位坚守了41年,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证了这座大湖名城教育事业的革新与发展。“无悔选择、无悔青春、无悔时光”。回首曾经的中师时光与讲台岁月,刘大平连说了三个“无悔”。
16岁成为中师生
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9月9日上午,在合肥铜陵北路一所学校内,记者见到了在此参加活动的刘大平,1964年出生的他今年60岁,上个月刚退休,即将迎来他退休后的第一个教师节。
作为老教育工作者,刘大平与教师这一职业结缘还要追溯到1980年。这一年,16岁的他以中考班级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合肥师范学校,成为了一名中师生,学制三年,主要面向小学,毕业后可直接分配成为小学老师。在不少人眼中,这意味着能端上“铁饭碗”。
对于刘大平的这一选择,父母意见不一,教师出身的父亲希望他能继续上高中、读大学,沿着这条路“规规矩矩”往前走。但作为工人的母亲更加考量家庭实际情况,家里4个孩子,他是老大,母亲希望他能早日上岗就业,减轻家庭负担。一番思考后,他选择了后者。彼时因为年少懵懂,刘大平对于教师这一身份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认知。对于未来,更是憧憬与担忧并具,憧憬新身份、新开始;忧的是年龄小,不知能否当好一名老师。
刘大平回忆,入校后,同届100名中师生分成了两个普师班,按照“万金油”的标准来培养,几乎所有科目都要学习,除了文化课,音乐、美术等课程也要涉猎,为的就是上岗后,哪里需要就能去哪里。虽然学习任务重、学校基础设施也较为简陋,但这群背负特殊使命的少年乐在其中,在此度过了充实、愉快的学习时光。
倡导幸福教育
见证了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1983年,中师毕业后,19岁的刘大平分配到了合肥铁路职工子弟第二小学,先教数学后教语文。次年转正后,担任班主任。2001年,刘大平进入学校教导处工作,从一线教学岗走上了管理岗位。4年后,他主动请缨前往农村小学支教。此后,又相继以合肥少儿艺术学校副校长、合肥市元一名城小学校长以及合肥市瑶海区专职督学等身份继续奋战在教育岗位上,并获评合肥市首届“骨干教师”、 合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用幸福的教育培养幸福的人”这是刘大平始终秉持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时期,小学老师既要做发现者,也要做引导者。发现孩子的长处、闪光点,通过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求知向上,营造和谐、共进、温暖的学习环境,让老师感受到幸福,并将幸福传递给学生。
令刘大平欣喜的是,作为亲历者,在41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见证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如今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全面发展,于学生而言,侧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于老师而言,也更加看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科设置也越来越规范。
刘大平介绍,当年的中师生有不少都是1964年出生的,因此2024年对于他和同学们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大家将集中迎来退休之日,告别为之奋斗一生的教育岗位。“感谢命运的安排,感谢中师的锤炼。”回首往事,刘大平表示,他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始终以作为一名中师生和一名教师为荣。如今他的一些学生也成为了老师,有的更是主动请缨到小学支教,薪火相传之间,是大家对于教师职业一致的认同与向往,这让刘大平倍感欣慰。
刘大平告诉记者,中师培养了他、也磨炼了他,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他和同学们一生恪守的行为准则。如今,他们每年都会组织同学聚会,年过八旬的班主任也会到场,师生共同追忆那段芳华岁月。
谈及接下来的打算,刘大平说,退休不褪色,教师是他一生之业,教育是他一生之乐,他希望能继续发光发热,见证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为他倡导的幸福教育再尽一份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韩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