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从三个皖南村庄的探索看——
“弱资源村”的文化振兴该从何入手?
  《农民日报》9月11日报道 文化如何赋能乡村?一千个村有一千种答案。受地理历史、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每个村庄的文化基因与禀赋各有特色,能撬动的社会资源也不同,从而分流出强资源村和弱资源村。
  “最初我就是被这个村古朴的气质、良好的生态吸引来的。”朴蔓农场的主人褚一凡2020年来到丰梧村,是最早为这里注入新鲜血液的新乡人之一。经过几年细水长流的修建,绿油油的水稻田,青山环绕中的农场驿站、露营基地一点点起来了,丰富着村庄的业态。与此同时,村里也开始有人办民宿。如同石子投入湖水,一层层涟漪荡漾在这个小山村,分别毕业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张靓秋、刘鲁滨夫妇就是其中一层。2023年初,他们来到丰梧,给这里带来一场名为“丰梧季”的乡村实验。
  距离丰梧仅5分钟车程的碧山村,因文化唤醒带来的乡村价值体现已经颇有成效。“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诗情画意的碧山村不仅有李太白的盛赞,还吸引到100余位新乡人来此定居创业。顺着村里的枧溪河水慢慢走,碧山书局、碧山工销社、猪栏酒吧、牛棚咖啡等业态就像从古村“长”出来的,在古建筑、古民居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让人捕获惊喜、眼前一亮。
  在离丰梧村一个小时车程的西溪南村,激活乡村文化这一慢变量已经累积到了“质变”的突破。
  西溪南建村距今已有1200余年,村内明代徽派建筑老屋阁及绿绕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刚刚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徽州堨坝也坐落于此。而村里最吸引人的“金字招牌”,莫过于蓊蓊郁郁、绵延6公里的枫杨林,林中湿地与澄澈清明的丰乐河相呼应,置身其中,如同漫步在“绿野仙踪”。
  今年“五一”假期,西溪南村“火”了,实际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面对突然涌入的大量游客,西溪南村依然保持着清醒:保护好枫杨林,保护好古建筑,这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