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再话“四箴堂主”程长庚——
领袖根柢皖潜 仁心义路流芳
□郑炎贵

国画《徽班与程长庚》

   
  上世纪九十年代,关于徽班领袖程长庚的研究曾达到高潮,文化部与安徽省政府联合举办了纪念程长庚诞辰180与185周年的系列活动,使得关涉京剧形成历史块面上的一些模糊存疑问题渐次澄清,程长庚作为京剧创始人形象也明晰起来。一晃快三十年过去,关于程长庚的话题信息或许如电脑手机储存一样,而今因沉底而稀见,故刷屏更新以唤醒记忆、交流新识的任务非常迫切。
  程之三“家”,辨识当明
  三“家”,即家谱、家世、家山。为什么程长庚当年戏单上与清音灯担上只写“四箴堂主”而不标程长庚之名,一查其家谱便一目了然。原来长庚系宋代儒学大师程颐的51代孙,《程氏族谱》对迁潜的时间、地点记得清清楚楚,程颐的第七世后裔程纲“元时游寓安庆,乐皖山皖水之清涟秀丽兼多醇厚风,于是作室于潜之古城山下,耕田食,凿井饮,而程家井之名起矣”。可见潜山南乡古城山下的程家井(今王河镇程家井村)即为程氏直接从江南迁来之地,而且世代居住于此未变。有人宣传《皖优谱》中有这样的记载:“程长庚孙子程继先尝云:‘彼原为石牌人’。”笔者认真查阅这部由安徽大学前校长、著名学者程演生撰写的戏剧史名著《皖优谱》,发现并无这样一段话。程长庚籍贯潜山,已为晚清至民国乃至当代学术界所公认。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程长庚的艺术道路与人生走向,也与其出生的环境相关。潜地民风淳朴,率性真直,恰如古岳天柱那样浑朴厚实。这种山水环境,尤宜于草根艺术繁衍滋长,早在春秋皖国时期就有大型歌舞《夏龠九成》编演于此;汉末孙策与周瑜攻皖城(今潜山市区)不仅赚得二乔美人归,而且“掳得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其中的“鼓吹”就是横吹短箫铙歌者。民间创作后被收入乐府诗集《杂曲谣辞》的巅峰代表之作《孔雀东南飞》亦诞生于此。唐宋时期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舒州(今安庆前身)衙门治于天柱山下的皖城,与中国大多数宋代州府城邑一样,城中的勾栏瓦舍、茶楼堂会伎乐必不会缺项。作为南北过渡带上的重要交通驿道节点的皖城,常常是文人墨客流连之所,民谣俗曲、乐府山歌十分流行,徐铉在此曾留有“远俗歌谣主不闻”的感慨;宋代朝奉大夫黄辅之描写舒州景观诗中亦有“渔舟过后波摇影,楼笛吹时市有声”之句。
  迨至明清,从皖山发源而下的皖水流经的潜山、太湖、怀宁等地,则成为徽班的发祥地。程演生言:“皖水上游,山川蕴蓄融浑,民多俊秀,音中宫声,即农人亦多能高歌者,故有清一代产名伶最伙。”其所言“皖水上游”,即今潜山、太湖、岳西一带,除京剧前三鼎甲中的程长庚外,后三鼎甲中的汪桂芬,小生泰斗程继先,四喜班名旦余玉琴,与梅兰芳同台演出而荣获“兰惠齐芳”之誉的王惠芬,兼善弹腔、高腔、黄梅调于一身的左四和、洪海波,还有籍贯属今怀宁县的产金传、郝兰田等众多名伶都是诞生成长于皖山皖水间的戏剧明星。
  从程长庚的家庭看,其父程祥溎亦为名伶,此说来自著名戏曲评论家与报人刘达,刘是桐城人,与程长庚同为安庆老乡,其所记当有所据;长庚之孙程继先也说过:“曾祖(即程祥溎)为名教师。”另据徐珂记载,程长庚舅舅也是戏伶。在潜山的程氏第55世孙程训生、程伏生说,“程长庚从小天资聪颖,学什么像什么”,“曾随家乡弹腔班唱到石牌,后随父北上经保定进京,唱到京城,成为京戏的戏祖宗”。
  三治超迈,伶界流芳
  程长庚治身严谨,治艺精当,治班有方。
  程出身贫苦,家世清白,承书香门风,从小读书识字,爱好戏剧,崇尚先祖程颐《四箴篇》。程颢程颐提出“理”为万物本体,首创视、听、言、动四字箴言,作为儒家伦理规范。程长庚遵从祖训,立堂号“四箴堂”,并署于戏单与清音灯担之上,以之作为自己做人从艺之道。
  程长庚“生平持正不阿,大公无私,苟公余与同人交际,则又慈祥恺悌,蔼然有仁厚长者风”,“博学自谦,为世所尊”、“人最廉俭”,上座不佳时,程带头“自奉甚薄”,“穿着一如乡先生”。
  据《异伶传》载,道光十八年(1838),英人以鸦片倾销广东,进入长江流域,“长庚愤欲绝”;咸丰年间,俄罗斯夺龙江、吉林边七千里,程长庚“孤怆抑塞,调益高,独演古贤豪创国……沈郁英壮……乃至忠义节烈,泣下沾襟,座客无不流涕”。在程长庚看来,忠义爱国为基本节行,“古今戏学,皆所以导人,隐恶扬善,补社会教育之不足,为伶处处本此义理。”
  程长庚治艺精当,堪称奇绝,“半由人力,半赖天工,所以成为戏剧之杰”。他坐科出身,童工打底,苦练四功,五步并重,兼收并蓄,扬长颖出。特别是唱工,他擅唱徽调皮黄,天才地发挥“脑后音”。日本汉学家波多野乾一云:“所谓脑后音者,当其唱之初,稍稍激出,而徐复于平调,大小高低,各能如意,变化无穷者也,盖行腔使气用纯粹之安徽音,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凌厉无前,质直而少曲者……此为由丹田而出之真声。”
  长庚习艺博采众长,文武昆乱不挡,生旦净丑末皆一一习之。特别是昆曲底子厚,曾入昆曲和盛成科班坐科,其唱法字法,讲求精绝。这在老生前三鼎甲中为长庚之独秀处,时有诗云:“乱弹巨擘属长庚,字谱昆山鉴别精。”最终,程长庚“脱始于徽腔,变形于汉腔,取善于昆山秦晋诸腔,熔冶而成皮黄”,成为京剧声腔奠基人。
  程长庚表演艺术自创一派,虽以唱功为特长,但亦十分注意身段的运用,表情的变化均能从人物出发。清末著名曲家陈彦衡曾描述说:“余幼时见其登场,不但声容之美,艺术之精,人不能及,即其神采举止,一种雍容气概,亦觉难能可贵,盖于古人之性情身分,体察入微,一经登场,不啻现身说法,故为大臣则风度端凝,为正士则气象严肃,为隐者则其邈逸,为员外则其神恬,虽疾言遽色,而体自安详。”
  程长庚治班,以德孚众,恩威并重。同治13年(1874),清穆宗病逝,停演造成戏员两千多人衣食无着,程长庚倾其所蓄,施粥赈饥。
  程长庚以班为重,亲自厘定班规,禁止外串肥私,并以身垂范。据1922年《戏杂志》创刊号文章记载,一次在江西会馆,为穆相国祝寿举行堂会,召四喜班承演,另外特招程长庚加入,程力辞之,官方派人抓捕,程挺身往,但决不参演,被绑缚于厕所旁,臭气熏鼻,赤日暴晒,程持义不变,“断不愿瘠众肥己”,终获释。如此决心,程峻治部下则众服。“稍犯后台规条,无论大小角色,悉重惩不贷,盖称得法律平等之真义。”即使像刘赶三这样的名角私自外串,长庚也秉公办理,罚其出资修理精忠庙旗杆,跪忏于祖师牌位之前。
  一鼻祖论,古今同声
  京剧到底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创始人?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化部出面主持的重新研究程长庚的活动前后八年的努力,大多数学者形成了共识,即京剧形成的道光年间,程长庚是老生三鼎甲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三十年后在笔者看来,这种共识不可动摇,因为这是尊重历史的结果。
  笔者查得最早于1915年,王梦生在所著《梨园佳话》中率先提出“程长庚为戏中山斗”;紧随其后于1917年徐珂所著《清稗类钞》中亦云:“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三人出,而分门别派,各有所长,……三人中以程之名最高。”1922年上海《戏杂志》创刊号发表了《程长庚小传》,提出程乃“近代戏界之开山鼻祖也”;至1926年波多野乾一著《京剧二百年之历史》,提出“程长庚者,可谓为京剧开山祖师,皮黄鼻祖”。特别是徐小香弟子曹心泉,亲眼见过徐小香与程长庚同事,曹与陈墨香、王瑶卿、刘守鹤等四人在1932年合写了《程长庚专记》,声言:“我们一致承认,皮黄开山祖师程长庚。”程长庚不仅是三庆班首席老生班主,而且是三大徽班总管,文宗赏给他五品衔,授“精忠庙首”,“徽腔之撷取昆弋声容的优点,而合冶于一炉……到长庚,应用他的天才,便完成了这个伟大的工作,犹之乎儒家学说至孔仲尼而集大成”。1944年,《国民杂志》7月号刊发《程长庚史话》,再次提出程长庚为“旧剧开山鼻祖”。著名学者苏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京剧二百年概观》称:“程(长庚)享名较余(三胜)张(二奎)稍晚,但声望以及对京剧老生行当之影响,都远非余、张所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