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獬豸,皋陶决狱的神助
□丰吉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中国,不论地处何方,一些政法高校和司法机关的大门前,会有一尊独角兽塑像。您知道这个“独角兽”的来头吗?它的名字叫獬豸(xiezhi),传说中,它是一种神兽。它有一种特殊功能:它的独角指向谁,谁就是无理、邪恶的一方,它甚至会用角顶死死刑犯,然后把死刑犯吞食掉。最早使用这种神兽助审案件的,是“上古四圣”之一、“司法鼻祖”皋陶。皋陶,封于六安、死于六安,详见本版今年3月20日报道。今天,我们专门说说神兽獬豸。
  古书中的獬豸
  獬豸,如今我们只能看见它的塑像,活着的獬豸长得像啥样,谁也没见过。
  为了加深对獬豸的了解,我们分析一下法的繁体字——“灋”。灋,《说文解字》解释说,它是由“氵”“廌”“去”三部分构成。氵,即水,表示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专门“触不直者”,顶那些有问题的人;去,以角去之。《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这表明在东汉许慎之时或之前,皋陶以獬豸助审案件的传说已经存在。因为许慎的生卒不详,所以我们很难知道“许慎之时”具体是什么时间。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有这样的记载:“觟䚦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斯盖天生一角圣兽,助狱为验,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觟䚦,即獬豸,长得像羊,但只有一只角,天生会察觉对与错、是与非。皋陶是舜的“士”,主管各种案件,是最高司法长官。他处理案件难断真伪是非时,便牵出獬豸,看它的角指向谁、顶向谁。如果那人有罪,它就会顶;如果那人没有罪,它就不会顶。这里说獬豸像羊。王充生于公元27年,大概卒于公元97年,这就清楚地表明:至少在公元97年之前,就有獬豸助审的说法,至今已近两千年历史了。
  有的古书称獬豸像牛。《说文解字》在解释“廌”时说:“廌, 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解廌,即獬豸。《神异经》称:“东北荒中有兽,如牛,一角,毛青,四足似熊。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名曰解豸。”解豸,即獬豸。这里说獬豸像牛,见人殴斗,即用独角顶邪恶的人;见人争论,则咬邪恶理亏的人。咋,咬的意思。
  也有古书称獬豸像鹿。《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引张揖称: “解廌,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 主触不直。”刑罚得中,是一个术语,指司法官员谨慎用刑,既不过严,也不过宽;不冤枉好人,也不枉纵坏人。这时候,就让像鹿一样的獬豸出现,它能准确识别邪恶的人。
  还有古书上说獬豸像麒麟。《隋书·礼仪志》引蔡邕曰: “解豸,如麟,一角。”
  第五种说法,是獬豸鸟身,但头上有一只角。这种长角鸟儿的形象,我们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肆意刻画,而无法将它与现实中的鸟儿形象对应上。
  不论这些古书怎么描绘獬豸,像羊、像牛、像鹿、像麒麟、像鸟等等,外貌差异虽明显,但唯一不变的是它的“独角”。独角,是獬豸的神器,识别罪犯,顶死罪犯,都是这只独角的功劳。
  獬豸审案的故事
  《墨子·明鬼》中记载了一起以羊审案的故事。说春秋时期,齐庄公手下有两个大臣闹别扭,一个叫王里国,一个叫中里徼,争讼三年,不能结案。齐庄公一怒之下想杀掉他们,但又担心错杀了无罪的;都释放吧,又担心会放过有罪的。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在齐国神社前挖出一条小沟,杀一头羊,将羊血涂在王里国和中里徼的嘴唇上,由神判法官宣读双方的誓词。
  先读王里国的誓词,一直读完,啥也没发生;再读中里徼的誓词,读到一半时,死羊突然跳起来,用角顶中里徼,把中里徼的脚弄骨折了。之后,中里徼形容枯槁,死在小沟。
  《墨子·明鬼》中记载的这个以羊审案的故事,与皋陶以獬豸审案如出一辙,都是人们期待公平公正的愿望表达。
  苏东坡作《艾子杂说》,其中有个故事说到獬豸,称齐宣王问艾子:“我听说古代有一种神兽,名字叫獬豸,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艾子回答说:“那是在尧帝时代,有这种神兽。它站在朝堂上,能立即分辨出那些品行邪恶的官员,然后用它的独角抵死他们,并把他们吞食掉。”说到这里,艾子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又说:“如果现在还有这样的神兽,那它是不需要到处找食物了。”言下之意,是当朝邪恶的官员多。这个故事表明,宋朝时仍然流行獬豸决狱的说法。
  除了将獬豸换成羊,有的地方将獬豸换成蛇。明末清初,广州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屈大均(1630-1696)在他的《广东新语》中,记载了当地人用蛇助审案件的事。方法有两种,一是面对原被告双方,神判法官放出神蛇,看它游向谁。游向谁,谁就是理亏邪恶的一方;二是将神蛇让原被告双方带回家,放进一只封闭的布囊。然后,让当事人将手伸进布囊。如果手被蛇咬,那么,此人就是理亏邪恶的一方;如果手伸进去安然无恙,则说明此人没有问题。
   古代官服上的獬豸
  古人不仅直接利用獬豸助审案件,还将獬豸的形象绣到法官的衣帽上,成为其特殊身份的标志和象征。
  从文献记载看,最早这么干的是楚国人。东汉人写的《异物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楚王曾捕获了这种神兽,然后,按照它的形象,制成衣服和帽子。獬豸服,就是史书上说的“补服”,一种官服,前后有一块一尺见方的“补丁”,“补丁”上绣着独角兽——獬豸形象。汉代以后,除了监察御史穿獬豸服之外,监狱刑官也穿,直到明清时期。獬豸冠又叫“法冠”,古代司法人员如监察御史等戴的,外形像什么样呢?《隋书·礼仪志》中有记载:“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帽子里面有铁质的“柱”作衬,上面还带有两枚珠子。古人帽子上的珠子,想象中一直是颤巍巍的形象,可獬豸冠上的珠子明显不是这样,它是“獬豸角形”,表明它像角,而且是“两枚”,一改獬豸“独角兽”的传统、固定形象,这大概是为了美观,左右对称,如果像獬豸一样的独角,戴在帽子上,委实有点滑稽。
  关于“补服”上的“补丁图案”,明朝有更为详细的规定:“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猛;风宪官:獬豸。”其中的白泽,现在很少说起。其实,白泽与麒麟一样,是一种神奇的瑞兽,会说话,知人情,通鬼神,能驱除邪气,德行好的“王者”才可以遇见。风宪官,指监察御史等司法官。他们官服上的獬豸,是公正廉明的象征,但为了美观,明清时风宪官补服上的獬豸,形貌更像麒麟,抬头挺胸,双目炯炯,身体蹲坐在后肢上,将一贯标志性的独角,位置向后淡化,在复杂的官服纹饰中,甚至有被淹没的感觉。
  如今法院、检察院及监狱门前的獬豸塑像,应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执法人员追求、崇信公平正义的遗风;至于獬豸服、獬豸冠的消失,应该是神判消失、取而代之以科学审判的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