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多水,故徽州多桥!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或单板或多孔、或石砌或木垒、或简易或雄伟、或声名显赫或寂寂无名,任凭世事变幻沧海桑田,千百年来徽州大地上的那些“桥”都像隐忍的老者,年复一年见证着徽州人的梦想。
架桥渡水
徽州的桥,从来就是一部无言的历史。古徽州一府六县,每一个县衙皆山环水绕。徽州府首县歙县徽城镇,除东面为问政山外,其西、南、北三面皆为河流,在此汇成练江蜿蜒东流。休宁县城海阳镇、婺源县城紫阳镇均是三面临水,阊江横穿祁门县城祁山镇,扬之水穿越绩溪县城华阳镇、吉阳水和漳水绕黟县碧阳镇。纵横交错的水系养育了徽州,也阻隔了徽州。人们要交流要联通,古“渡”便应运而生,如进入徽城镇的紫阳渡、渔梁渡、河西渡,进入婺源紫阳镇的绣溪渡,进入绩溪华阳镇的来苏渡等等。然而“当夫盛夏暴涨、残冬水凋,或篙无所施,或岸不能达”,即便是随之而来的浮桥弥补了古渡的部分缺陷,依然不能抵挡自然的力量,也无法满足人们随时出行的需要。于是,架桥渡水便成为徽州人改变自然、便利出行的迫切需要。
宋代以后,徽州人“从地方官员、士绅生徒,到宗族组织、商人、农民、甚至和尚、尼姑、道士等宗教徒,纷纷以捐资修桥为己任”。据《徽州府志》记载,至清道光年间以前,徽州便有古桥914座,“而综合民国《歙县志》《婺源县志》和道光《徽州府志》的数字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徽州各地的古桥总共有1223座”。所有这些载入史册的、以及许许多多被人遗忘的无名古桥,成为徽州人走出大山、看见世界的舟,成为他们告别贫困、走向富裕的船。
徽州的桥,从来就是一门静默的艺术。徽州的桥因势而建、因形制宜,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丹霞相对崛,幽涧小桥多”,几乎每一个临水而居的徽州村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古桥。从类型上看,有简易的木桥、砖桥和规模巨大的石桥之分;从造型上看,有板桥、曲桥和造型别致的拱桥、廊桥之别。无论何种类型和造型皆凝结着徽州人不事奢华的简约和力求实用的精明。最为出名的木桥当数绩溪龙川的杨桥了,这座始建于明成化年间、长达80余米的木桥仅由数十块木板以粗铁链和铆钉相连,由23个梯形桥脚固定的简易木桥,历经六百年风雨至今依然横亘在川流不息的登源河上,成为当地百姓前往村南耕作和走亲访友的必经之路。
要说拱桥,单孔拱桥最精美的莫过于宏村南湖上的石桥,多孔拱桥最雄壮的莫过于雄跨横溪两岸的休宁登封桥了。而说到廊桥,最为宏伟的当是位于婺源清华镇婺水河上的彩虹桥。该桥初建于唐代,宋代改为长廊式人行桥,全长140余米,宽6.5米,4墩5孔,桥身封闭为廊,“长虹卧波”木匾高悬其中。
前世今生
镇海桥的前世今生:又名屯溪桥、老大桥。位于屯溪区新安江、率水、横江三江交汇口,东西贯通屯溪老街与黎阳,旧时为进出屯溪的门户,现为通往机场和江西婺源等地的交通要道。桥长130米,宽6米,高9米,6墩7孔,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复建,曾为休宁八景之一,名曰“屯浦归帆”。1934年著名诗人郁达夫夜泊新安江,留下绝句:“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2019年10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多黄山人的童年记忆都是从老大桥开始的,几乎没有人想到也不敢想象有一天它会在洪水中倒塌。2020年7月7日老大桥被汹涌的洪水冲毁,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桥墩,在浑浊的江水中露出一点分水尖。据当时的新闻报道,得知大桥倒塌的消息后,人们一拨一拨地赶过去,沿江的道路上挤满了相顾无言的人群,不少老人还为此流泪不止,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觉得“陪伴自己童年的玩伴”消失了。老大桥倒塌后的几个晚上,与老桥相距300米的黎阳桥成为当地普通市民凭吊老桥的场所。虽然老大桥不是第一次经历洪水,但自历史上最后一次重建后,它已经挺过了300多年的岁月。如此古老的记忆被一场洪水无情地带走了,尽管断桥重建,但永远不可能重回原来的模样。“这已经不是我们的老桥了。”
太平桥的凄美传说:横跨练江之上的歙县城西太平桥,是徽州现存跨度最大、孔数最多的石拱桥,2019年10月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桥也称“河西桥”,民间又称“寡妇桥”,始建于宋代,重修于明清,是婺源、休宁、祁门、黟县通往徽州府治的必经之路。桥长294米,宽9米,高9.5米,16孔17墩。1969年7月,徽州发生特大洪水,练江水位高出太平桥面3.4米,大水退后,除桥面、桥墩分水尖局部损坏外,大桥基本无损。传说在古代有一条规矩,民间建桥只能为单数孔,否则就是欺君犯上。那为何太平桥能够建成双数孔?史载该桥前身是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徽州知府刘炳所建之“庆丰浮桥”,明朝初年,始架木为桥。弘治年间,知府何歆易木为石,此为太平石桥原型。民间传说发起建造这座石桥的是一位年轻时丧偶的李姓寡妇,她的丈夫外出经商,不幸与浮桥一同被冲走。李寡妇下定决心捐资建桥,在临终弥留之际,她将所有的积蓄捐出,并请求官府建桥。她的义举感动了乡里百姓,大家纷纷集资出力终于建成了这座坚固的石桥。至于为何建成了16孔,民间传说是为了体现李寡妇生前对乡亲们“成双成对、白头偕老”的良好祝愿。人们为了纪念她,便将桥命名为“寡妇桥”。
传说归传说,但类似李寡妇捐资建桥的义举和善行在徽州并不少见。据史料记载,整个徽州1223座古桥中,仅由女性捐资修建的就有27座,比如,岩寺镇的“得济桥”、婺源县西门外的“登瀛桥”“敦义桥”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联通传承
徽州古桥的伦理价值:桥,是联通的载体,是到达的途径。这是每一座桥基本的功能,而我们眼中多数的徽州古桥远不止“联通”和“到达”这么简单和呆板,徽州古桥建筑中蕴含的人文理念、价值关怀让它们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比如廊桥和亭桥,便是在桥的初始功能之外多了许多温情和关怀,它不仅能够为行人遮风挡雨,还能为路人送上美丽的风景和休憩的时光;“且坐片时,喝一杯说三道四,得安闲处且安闲;姑息片刻,听两句论古谈今,有快乐时须快乐”。仅此一景,那种包含其中的人文关怀便体现得不露痕迹却又恰到好处。
我们常说,人生是条无名的河,是浅是深都要过。“修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往来之桥”是镌刻在徽州人心灵深处的道德观念。他们生于水,也苦于水,水给了他们生活的希望,水也阻隔了他们通往富裕的前程。他们为自己修桥,也为他人造福。他们认为修桥是积德行善的大事,史上曾有无数徽商巨贾捐重金铺路修桥的故事,岩寺徽商佘文义捐资修建的“佘公桥”、茶商汪立政出资兴建的“环秀桥”、盐商鲍志道独自捐建的古虹桥,至今仍然矗立在徽州大地上,他们重义轻利、致富不忘乡里的事迹至今仍然感动着我们。
保护好徽州古桥,既是对一方文脉的传承,更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桥梁事业突飞猛进,世界上里程最长、跨度最大、海拔最高的大桥都出自中国人之手,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进步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