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I02版
发布日期:
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加快建设

 9月20日至23日,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新华社发


 9月12日,在位于芜湖市的奇瑞智造一工厂,AI视觉质检机器人在作业。 新华社发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内,医生在坐诊。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日前,《中共安徽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通过审议。据了解,到2035年,安徽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 
  科技创新
  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近年来,安徽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旗帜性抓手,采取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生态理念组织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增添强劲动能。
  安徽全力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全面提升高能级创新平台能级。合肥先进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建成、在建装置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大健康、人工智能、数据空间、环境研究院及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6大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能级持续提升,转化落地前沿原创技术成果100余项。2023年,一批前沿原创重大成果相继取得突破,“人造太阳”装置实现403秒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千公里,“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突破255个光子操纵,均创世界新纪录。
  安徽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和规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无研发活动“双清零”行动。同时,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打造以“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谷院网”融合创新品牌,在“科大硅谷”组建全国首个“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科大硅谷”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近万人、科技企业近千家。
  如今,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7位,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新兴产业
  从传统农业大省到制造业大省
  安徽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和支撑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
  同时,安徽聚焦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至2023年的42.9%,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202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近6800家,贡献全省近八成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五成多的上市企业。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企业超过2200家,实现营收4000多亿元。
  安徽还紧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瞄准布局新领域新赛道,打造创新引领、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未来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持续动能。安徽全面启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7+N”等领域和方向(培育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先进材料、低碳能源、生命与健康、未来网络等7个重点领域,同时兼顾第三代半导体、先进装备制造、区块链、元宇宙等领域发展),布局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系统推进科技创新、示范应用、体制机制、政策举措等方面的先行先试。
  不久前,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举行,大会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制造业、安徽制造业的发展成就。近年来,安徽实施制造强省战略,2018-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营收5.1万亿元,跃居中西部第1位、全国第7位,工业增加值总量1.4万亿元、升至全国第10位,迈入全国工业大省行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安徽省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制造业大省、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集聚地的历史性跨越。
  生态文明
  用心书写水清岸绿景美画卷
  为了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安徽印发实施美丽安徽建设规划纲要,从绿色发展、优美环境、秀美生态、和美家园、生态文化、安全底线、治理体系等7个方面,形成“7+27+N”任务体系,水清、岸绿、景美的画卷在江淮大地徐徐展开。
  在治污攻坚方面,安徽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巢湖综合治理和淮河流域水质提升行动,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和安全利用,让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4.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首次监测时下降1/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9%,较2015年上升11个百分点;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突破90%。今年1-8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4.7微克/立方米。
  安徽还实现全省316个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全覆盖,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扬子鳄等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三年稳定保持二类。
  为了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安徽在全省域推进排污权交易改革,推动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同时加快建设循环利用体系,全域梯次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安徽也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新兴产业之一,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近年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连创新高,2021、2022年连续迈过3000亿元和4000亿元台阶,2023年达到6121.9亿元、实现两年翻番,其中光伏制造业营收超2900亿元、跃居全国第3位。
  群众福祉
  谋划实施民生项目暖民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安徽聚焦一件件惠民生、暖民心的好事实事,谋划实施民生项目,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作为安徽省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于2020年正式启动建设,2023年6月正式开诊运营。作为项目输出医院,复旦儿科医院陆续派出29个学术团队74名儿科专家来皖坐诊、手术、查房、教学,全面参与科室管理。截至目前,双方合作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56项,填补安徽省内空白56项。疑难危重病种覆盖国家设置标准病种总数的95%,核心技术开展覆盖率76.8%。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安徽籍的疑难重症患儿开始“回流”。
  近年来,安徽抓住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大机遇,围绕严重危害群众健康、跨省就医集中、疾病负担重的病种,先后获批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的同时,优先在全省医疗资源薄弱、人口基数大、病患外流多的市县,布局建设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市县。“儿童、创伤、肿瘤、神经、心血管、中医、消化、精神、综合等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4家已全面开诊,5家边建设边运营,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全部建成后将新增近万张高水平专科床位。”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同柱说。
  除医疗健康,安徽还实施了很多民生实事。统计显示,2023年,安徽实施50项民生实事,统筹投入各类资金443.7亿元,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2024年,安徽又实施十大类50项民生实事。其中包括促进就业类、社会保障类、教育惠民类、环境保护类、交通出行类、文体服务类、公共安全类等。“我们将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事办实办好,确保各项民生实事高质量完成。”省民生办有关负责人说。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