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在庐江县郭河镇广寒村河广家庭农场,农机手操作农机收割水稻。
游客行走在秀美的新安江畔。资料图片
在岳西县天堂镇石桥社区福满园养老中心,老人在用智慧养老设备测量血压。吴均奇/摄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之一,安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一批改革探索走在全国前列,一批试点示范在全国推广,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农业强省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安徽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鲜红的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农业农村系统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让农业强省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安徽在全国率先出台二轮土地到期延包整省试点方案,探索出延包“八步工作法”和解决无地少地农户“地、利、岗、保”相结合的办法。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全省家庭农场突破32万个、居全国第1位,农民合作社11.5万个、居全国第4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上半年,全省农民收入12174元、居全国第11位。
在改革的促进下,安徽启动“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全省粮食总产连续7年站稳800亿斤台阶,2023年粮食总产达830.16亿斤,实现“二十连丰”。今年夏粮总产351.86亿斤、居全国第3位、再创历史新高。安徽还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深化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上半年,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6631亿元、同比增长10%。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上半年,全省肉牛饲养量126.5万头、同比增长5.2%。
安徽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说,未来,安徽将继续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持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安徽篇章。
多项经济体制改革全国推广
经济方面,安徽同样深化体制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
“我们加快健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介绍,安徽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极简极速极便审批,实现同类审批核心要素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最优,投资项目审批改革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另外,安徽还推进1份信用报告代替40个部门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已累计替代275万份,有效解决企业开具证明“难、繁、久”等问题。同时,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改革,首创“省市共建、市县一体”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模式,9项做法在全国推广。
科技与产业发展方面,安徽努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各类科创平台作用,机制化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了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安徽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专项惠企政策实施“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政策兑付无需提供任何材料即可做到精准高效,2023年以来支持重大项目超1400个、资金近25亿元。
同时,安徽还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开展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节能诊断,入选全国“双碳”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模式推广到21个省份20个跨省流域,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黄山模式”在全国推广。
加快促进区域联动城乡融合
为了加快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安徽强化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实施,深化省际毗邻地区产城融合发展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探索“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一体化发展,推深做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机制。
同时,安徽促进省内区域板块联动,完善长江(安徽)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推进沿江城市、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协调发展,推进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完善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机制,健全合肥都市圈合作机制。
另外,安徽也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完善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同时,开展开发区“标准地”改革,2024年上半年,全省开发区供应“标准地”617宗、面积4.11万亩,占产业用地出让的98%。
自贸试验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当今世界,开放发展是不变的主题。为了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安徽同样在外贸、外商、对外投资等领域深化改革。
在外贸体制改革方面,安徽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等政策措施,安徽汽车产业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同时,深入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今年1~7月,组织超2500家次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带动全省出口增长9.5%、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居长三角第1。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进出口连续跨越6个千亿元台阶。今年1~7月,全省实现进出口4758.9亿元,总量居全国第9、中部第1。
为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安徽也进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吸引大众科技、海森生物、渣打银行等一批重点外资项目落地安徽。安徽还发布《外国商务人士在安徽工作生活指引》,实施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据统计,“十四五”以来,我省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1.9%,高于全国7.7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系统集成能力也不断提升,累计形成22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4项为全国首创,1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今年1~7月,自贸试验区贡献了全省26.7%的进出口、32.9%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高于全国7.2和12.1个百分点,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正在不断扩大。
聚焦重点领域增进民生福祉
在“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方面,安徽也在深化改革,希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首先, 安徽构建办好民生实事工作体系,聚焦10个重点领域,从小切口入手,实施50项群众反映强烈、天天有感的民生实事。其次,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一老一小”、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其中,在民政领域,安徽在全国率先实现低保、孤儿保障、特困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4类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提高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主动性和精准度,打造22家集“养治教康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型儿童福利机构,首创“救急难”互助社模式,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快推进了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去年以来,安徽先后启动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医养结合改革试点、农村养老政策体系创新实践等改革事项,推动养老服务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医养康、城乡、长三角4个“一体化”发展。其中,居家社区机构服务逐步融合,全省养老机构床位达到32.1万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成93家,2026年将建成不少于400家,辐射所有城市街道和部分有需求的社区。
医疗保障是群众的”医”靠,关乎民生、连着民心。近年来,安徽持续深化医保制度改革,推动医疗保障更加可感可及。据了解,安徽先后整合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统一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的医保药品目录,实现生育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将门诊慢性病病种扩大到83种(含26种罕见病),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并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