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滁州市始终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以“融圈进群”为方向,以省际毗邻地区和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为重点,借东风、搭平台、促合作,朝着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坚实迈进。
主动靠上去 共绘一张图
滁州打破地域限制,主动与南京、合肥等地建立重大规划合作协商机制,共同编制了《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滁宁一体化发展国土空间战略规划》等20余个规划,努力实现与合肥、南京共绘“一幅图”、共下“一盘棋”、共建“一张网”。
2020年以来,滁州市党政代表团16次赴沪苏浙考察交流,先后选派50余批近300名干部赴沪苏浙跟班锻炼“取真经”。与上海市杨浦区、徐汇区实现党政代表团常态互访,与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等地建立常态化议事协商机制,高位推进跨区域重点合作事项落地落实,同时在思想理念、工作机制、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等方面加强与沪苏浙城市的全方位对接。
招商引资、招大引强是“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该市推深做实产业链“链长制”,围绕八大产业链,积极引进培育上海、苏州、南京等地主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集群式发展。三年来,引进沪苏浙地区亿元以上项目超800个、实际到位资金居全省第一。与此同时,该市还顺应“双碳”战略,紧盯“新三样”,抢占新赛道,压茬开展季度攻势,顶格推进项目建设,每季度组织“三看三比”集中观摩。“十四五”以来,全市引进80亿元以上项目近30个。
精准接上去 共谋大发展
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的滁州华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本是南京市一家研发晶圆半导体企业,2020年8月该公司与南谯经开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投资30亿元用于研发、生产硅基半导体功率芯片。该项目是滁州市第一家晶圆体制造项目,也是滁宁两地深化合作的一个缩影。
区域协同创新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滁州市主动加入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和“双创券”试点区域,与上海市杨浦区、徐汇区政府开展协同创新战略合作,探索共建“科创+产业”伙伴园区、打造“研发制造飞地”等。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等战略合作,促进更多创新成果来滁落地转化。
滁州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催动一处处“试验田”热潮涌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2个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被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目前已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24个、总投资超960亿元。天长-六合、明光-盱眙2个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正加快建设。在全省率先揭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凤阳省际合作园区、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已签约项目43个、总投资超248亿元。此外,还依托合肥都市圈辐射带动,共建合滁定远、全椒两个合作园区,串起了滁州发展的“聚能环”。
全力融进去 共享一家亲
2023年6月28日,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滁宁两地呼唤已久的交通新通道从概念走向现实,这也是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以及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志性项目。
交通是“同城化”的关键。在滁州编制的沿南京江北新区扇形区域交通运输方案,交通重点项目近30个。衔接江苏的省际高速公路共9条,大多连通南京,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里程全省第一。与沪苏浙形成了8条高铁城际、15条高速公路、条水运航道、5个内河港口的“铁公机”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共同打造“高速上的长三角”“轨道上的长三角”“航道上的长三角”和“翅膀上的长三角”。此外,滁州市还开通至南京公交班线6条,占江苏全省开通省际毗邻公交线路总数的近十分之一。滁州公交“亭城通”市民卡与南京等全国110个城市实现联网互刷。
医疗方面,通过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或专科联盟等形式与长三角医疗机构合作项目200个。滁州市民通过南京都市圈预约挂号平台,可在包括滁州在内的都市圈9市1区133家医院8755个医学专科预约挂号。
教育方面,从幼教、义教、职教、高等教育等多个领域积极引进南京优质教育资源,10对宁滁学校结对。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南京秦淮夫子庙小学等知名中小学陆续在滁州设立分校。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滁设分校外,滁州市还深化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在宁大校大院大所的合作,打造“研发+制造”科创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