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捐稻记
□周迺昌
  长丰四十埠中心小学,是在一座庙宇地基上建起来的,学生不满百人。
  时年十七岁的我,在这座新校上六年级,五六年级人数不多,合计不超过二十五人。语文老师是校长李恨生,数学老师是陆世盛,两位老师都是上半节课给六年级上,下半节课给五年级上。
  在周一的学校师生大会上,李校长做了激动人心的报告,内容是上甘岭战斗中黄继光堵敌人枪眼、炸敌人碉堡的事迹。随后他又讲述了河南省著名豫剧家常香玉全国义演,向国家捐献一架飞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他最后说,“我知道同学们都有爱国之心,但要从实际出发,哪怕是捐一分钱、一粒稻,都不为少,尽力就行。”
  校长的讲话像把火,点燃了同学们的热情。散会后,同学们都在议论应捐什么。
  我家住街南头,张善业住在东街后,许家鼐住西街后,三家都是种田的,我们三个人商议后,约定星期日早上在街南头大石桥集合,到粮站捐稻子。
  星期六晚上,我向父亲说起校长动员同学们捐资的事。父亲抽的是旱烟,他将烟杆子在桌上磕了磕,说:“行,也只有捐稻子。”吸了一口烟,他低头问我:“你是挑呢,还是扛?”“我扛,挑的话,肩膀受不了。”“我看也是。”父亲说完,就放下手中的旱烟袋,到里屋找了一条我哥穿过的黑色老式长裤。他将两个裤脚扎紧,先将稻子装满裤筒,后又将稻子往裤腰里装,“够了吗?”我觉得很轻松,便说:“爸,你再装一点。”他又添了一些,“你现在不觉得累,远路无轻担。”随后他将裤腰口扎紧。
  星期日早上,我们三人在大桥头集合了,他们俩看到我的模样,哈哈大笑:“周迺昌,你真有才,亏你想出这个办法。”“不是我,是我爸帮做的。”
  要去的粮站,在镇西南方二十八里外的周老圩,这是一条从未走过的路。我们三人结伴而行,一开始有说有笑,走了不到二十里的路,父亲所说的“远路无轻担”就应验了。
  早上出门,天气还好好的,这时下起了小雨,许家鼐腿长跑得快,跑到前面人家躲雨了。我跟在张善业后面,他脚一滑就坐在了地上,装稻子的布口袋也随之跌落,他的手不停地从脸上抹汗或雨水,无可奈何地对我说:“周迺昌,我的稻子不要了,给你吧。”我说:“张善业,这是你一个男子汉说的话吗?”“我实在是走不动了。”“你比李校长说的黄继光堵枪眼遇到的困难还大吗?”他听了我的话,一骨碌站起来,背起稻子就走,狠狠地说,“谁怕谁,你走,我也能走。”
  我们顺着一条陌生小路向前去,远远地就看到周老圩粮站红旗招展。
  已过正午,我们才赶到粮站。通往粮站的一条大路上,车推驴驮、肩担背扛的人已排成一条长龙。快到傍晚,终于轮到我们了。一过磅,我捐了三十一斤。
  我这病怏怏的身子,回家就发起了高烧。当我将捐稻子的单据交给李校长时,他连连点头称好。自己了却一份心愿,心慢慢平静下来。
  1953年,我考取了合肥三中,张善业、许家鼐则分别去了肥西林业局和粮食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