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安徽:一场“破”与“立”的改革
  为了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安徽打破了财政支出固化的格局,全面清理无效的财政资金,进行了零基预算改革。
  安徽决心“不破不立”,从政策清理开始。经过一次又一次深入讨论,越来越多的部门形成了统一共识,政策的大规模清理工作随即展开。针对已有项目,财政部门整理出一份政策清理清单,25项清退,35项压减,40项延续,43项整合,42项强化。
  通过打破基数概念,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让财政资金精准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点和紧要处,则是改革者们锚定的关键目标。一场零基预算改革,生动深刻地勾画着改革之难、改革之迫切、改革之重要。
  安徽从编制2023年预算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展开“零基预算改革”,全面清理无效的财政资金,当年仅省级就“挤”出了80多亿元。如何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安徽以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事业发展目标为导向,对财政支出政策开始重塑。
  政策清晰了,如何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九龙治水的问题呢?“我们先成立工作专班,十个专班每个专班都是有一个部门在牵头,由它和相关部门商量怎么来抓落实。”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李秋淮介绍。
  记者注意到,为了避免出现政策“应结未结”的问题,安徽省级政策中出现了约束性条款,所有的政策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一年。“破”与“立”之间,不仅重塑了财政资金的分配格局,更让财政资金可以精准抵达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安徽的这次改革中,10个资金专班里就有数字安徽专项资金专班,由省数据资源管理局牵头,将原来分散在近90个省直部门的各类政务信息化建设资金统筹管理,累计投入5.8亿元,搭建“数字安徽”信息化底座,为所有部门以及16个市的信息化系统提供统一技术支撑。现在,如果某个部门想要报预算“上马”额外的信息化项目,就必须进行评审。
  从“先要钱”到“先找项目”,政府角色发生了巨变。随着改革推进,政府部门之间协同性明显提高,有限的财力被精准投入到重要的民生发展事项上。而对于市场经济主体,这场改革正让他们迎来新机遇。不仅是各个部门拧成了一条绳,在改革中,安徽还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让财政资金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据央视《朝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