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安徽博物院三件国宝上央视“讲故事”
卞坚:“文里文气”,“鼎”起来!


  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第七期播出了安徽专场,来自安徽博物院的三件“国宝”亮相。国内知名演员毛晓彤、岳跃利、冯嘉怡作为国宝守护人,分别讲述了鄂君启金节、铸客大鼎、徽州古民居“冯宅”的前世今生。日前,安徽博物院副院长卞坚做客徽派,分享了安徽博物院三件国宝“出镜”的故事,同时他表示,安徽博物院希望与时俱进,拿捏文里文气的文物气质。
   徽派:咱们安徽博物院藏品丰富,为什么挑选了这三件国宝上《国家宝藏》呢?
  卞坚:安徽博物院馆藏的文物非常丰富,有30余万件。我们向节目组推荐了十余件馆藏文物精品,央视导演组也来到合肥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安博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最后选定的文物不仅工艺精湛,能代表安徽地域文化特色,更有看点,能讲出文物背后的故事。最后,从呈现的效果来看,我们推荐入选的三件文物,感动了无数观众,尤其让我们安徽的观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
  徽派:三件国宝分别是铸客大鼎、鄂君启金节和徽州古民居冯宅。铸客大鼎我们能理解,镇馆之宝,包括徽派的古民居代表了我们安徽的建筑特色,金节的意义和故事在哪里?
  卞坚:这个可以从两方面来谈吧。总的说,可以归纳为一实一虚。实在哪?这件文物既是我们馆藏的特色,也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的文物,出土在我们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除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两件,舟节和车节,其它三件均收藏在安徽博物院。它的造型为竹节型、青铜材质,正面有错金铭文,工艺考究,材质优良,也代表着我们古代工匠高超的铸造工艺。此外,它的文字也非常精美,是一件非常精美的战国时期书法作品。车节有错金铭文九列148字,舟节164字,线条流畅自然,极为精致。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有用节制度,而大部分的“节”由于材质等问题没能够保存下来。我们这样的金属材质的金节,能完整保存下来,也是非常的难得。金节记载的文字,对我们研究古代交通运输、商贸、水路交通,用节方法和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虚”的体现,它可以看做是一个符号或一个代表,不仅是安徽博物院收藏的30余万件文物的一个代表,也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留存在我们中华大地上的所有文物的一个代表。因为文物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最后能够出现在我们面前,少之又少。一件古代文物,就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也是一个穿越历史与古人交流的“钥匙”,它所代表的是每一件文物背后所蕴含的丰厚的历史文化的知识,每一件文物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
  徽派:今年我们安徽考古界有个大事件,就是武王墩墓的发掘,您也是这方面的专家,有可以分享的故事吗?
  卞坚:首先,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丰富的出土文物不断呈现,作为文博的工作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欣慰,这个欣慰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个因为安徽博物院收藏着离它不远的李三孤堆墓出土的一批精美的青铜器,我们馆藏有六七百件,铸客大鼎就是其中的代表。你想距离不远的这两个墓葬,其实在不同的时间段,它有不同的命运。1933年李三孤堆墓是被盗掘的,出土文物是散落各地的;而今天我们武王墩墓是经过抢救性保护,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出现在世人面前。我知道,它的出土文物目前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管、保护和系统的整理。相信不久的将来,它们闪亮“登场”,定会惊艳四方。
  从专业来说,我们在研究李三孤堆的楚王墓的出土文物,总会有一种遗憾,就是这些出土文物当年是什么样一个埋藏环境,什么样一个摆放位置,什么样的器物组合等等。这些缺失、遗憾,将通过武王墩墓葬的科学发掘带来转机。回过头来,对于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一些李三孤堆楚王墓的精美文物,我们又有将有重新的认识,也为我们进一步的整理、研究、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提供重要佐证。
  徽派:武王墩墓的发掘,其中有两个很有意思的点,一个点就是说大家都在比哪一个鼎更大,是不是要换镇馆之宝了;另外一个就是说,两件可能就在考烈王某次祭祀典礼或盛宴上所用的鼎,因为埋藏在不同的墓葬里面,分隔了2000多年,会不会有再次“相遇”的可能?
  卞坚:是的。你刚刚说的这个角度挺好,很多网友关注的,就是看着两件文物带着各自的故事,然后穿越历史而来,好希望它们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够见一面,可以同时展览,感觉这个文物就被赋予了人文温度。
  徽派:现在年轻人进博物院都是打卡式的,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卞坚: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也是值得我们博物馆人去深思的一个现象。就以今年暑假为例,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我们接待了73万多位观众走进安徽博物院,其中最多的一天观众量达到了近2.6万,创下了安博单日参观量的历史新高。这种参观热情让博物馆着实有点“受宠若惊”。与此同时,作为博物馆人,我们也有一些新的思考,就是观众是否愿意多次走进博物馆,取决于我们是否有丰富的、优质的展览,优良的服务,这是当下博物馆必须要做的,要让社会大众关注博物馆的良好势头能够长时间“保温”下去。
  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拍照、盖章、发朋友圈、上各种自媒体平台,对博物馆或是表扬,或是吐槽,或是呼朋唤友,各种讨论、各式推荐,对于博物馆来说,怎么样去适应年轻人口味呢?什么是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呢?博物馆教育不是教条的,不是一成不变,我们更愿意在观众休闲打卡的过程中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呈现给观众。观众在休闲娱乐当中不仅有身心愉悦的体验,更有历史知识的获得,这就是博物馆常说的“寓教于乐”。
  徽派:我关注到我们曾经在全国性的竞争中,拿到过创新奖。几年过去了,咱们还有新的尝试吗?
  卞坚:说到创新,我们重要的拳头产品就是展览。每年在春节前我们会有一个媒体通气会,把我们新一年的展览介绍给社会大众。就像给观众提供一个全面的展览“菜单”,这样大家的参观选择余地就大了。我们坚持,每年至少要做一个从境外引进的大展,做一个原创的国内的大展——不仅要立足于安徽地域文化,更要在周边区域范围内,乃至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展。
  同时,优质的参观服务是我们一直的追求,我们有将近1000人的志愿服务的团队,所以,当大家愿意走进安徽博物院时,我们有免费讲解时间段,特色人工讲解,语音导览器,AR眼镜等,满足不同层面的参观需求。还有我们安博的文创越来越有品位,走进安博不仅可以看展览,还可以把博物馆带回家。
  同时,我们也不断尝试运用一些新的传播手段,想观众所想,解观众所需。从去年暑期至今,我们就积极跟各种媒体平台合作,观众没时间或者觉得天气热,我们开直播,甚至开设夜场直播,让观众夜晚坐在家里面也可以看展览。还有,从今年的7月16号起,安博开始免预约开放,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大馆开启免预约模式。如果说合肥的气质里面科里科气已经有担当者了,那么咱们安徽博物院应该承担她的“文里文气”,要把文气给顶起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