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挟着漫山秋色将十月的苍穹染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我仿佛一只错过了季节的蝴蝶偶然停歇在沙岭岗茶亭,瞬间迷醉在这无尽的秋光里。
沙岭岗茶亭是皖西南地区为数不多至今保存完好的明代纯石质建筑。整座茶亭以麻石砌成,石墙、石柱、石梁、石顶,石脊,石墙均用条石垒砌,石顶均用块石铺就,条石之间、块石之间用熟石灰和糯米粉捣制而成的灰浆合缝。茶室分里外两间,里间是烧茶的灶房,外间是茶室。茶室约有十五平方米,四根石柱承载着石梁,石梁承托着石顶,周边靠墙设有石凳,供路人歇脚、避雨、喝茶。
古时候散落在乡野的茶亭、凉亭颇多,沙岭岗茶亭独一无二。不仅因为它是纯石质建筑,还因为它地处洪家岭高山古驿道旁,既是地理分界线,也是气候分界线。
古驿道是太湖往来潜山、安庆的一条近道,由古代当地老百姓依山凿石而建,往上是海拔七百多米的玉皇尖。站在玉皇尖能远眺潜山的天柱山和安庆的大龙山。
古道沧桑,往来行人甚多,其中不乏才子、高僧。据史载,南北朝佛教禅宗三祖僧璨住持天柱山讲经弘法时,往来经常行走此道。李白为避参与李璘兵变之难,夜宿金竹庵时曾途经此道。古道艰难,有谚语云:“上七下八平十一,多走一步是狗儿。”“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
古驿道在为山民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发挥了其军事活动、商业贸易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直至新世纪到来之前,仍是当地百姓出行的必经之道。
为缓解行人在古驿道上跋涉之难、累、渴,洪家岭人自发出钱出力修建了这座茶亭,茶亭修建后,他们自带茶叶、茶具、茶碗,自愿早出晚归轮流烧茶。南来北往的挑夫、商客、信使,上山劈柴的、烧炭的、采药的,往来探亲的、访友的各色人等,路行至此,早已汗流浃背气喘如牛口干舌裂。看见了路旁的茶亭,停下来,走进去,擦一把汗水,坐在石凳上,吹吹山风歇歇脚,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茶。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见了面喝了茶,亲热起来,聊起了家长里短,聊起了柴米油盐,聊起了道听途说。有时候,茶亭里的人越聚越多,前客让后客,一番感谢,起身告别。出门时顺便看一眼张贴在茶亭墙壁上的官府通告、公告,然后带着愉悦的心情继续上路,而施茶的人从不收茶水费。因而,茶亭不仅是重要的休憩场所、社交场所,也是重要的信息传递场所。
赶上梅雨季节,淋了雨的;赶上酷暑季节,中了暑的,施茶人就在茶水中浸泡贯众、薄荷、忍冬藤、大青叶之类的药草,用以防疫防暑防感冒。
沙岭岗茶亭原有一副茶联:“百年岁月无多,到此且留片刻;万里征途尚远,何妨更尽一杯。”玩味着茶联,我似乎看见那陡峭的铺满松针和落叶的古驿道上,一群人艰难地拾级而上。寂静里藏着千年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