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故事自东晋始,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可谓家喻户晓。我是小时候从家乡“小倒戏”《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知这个传说的,但不知晓的是梁祝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舒城南港镇的“梁祝村”。
据介绍,南港镇周边有众多与“梁祝”故事相对应的遗址遗迹。梁山伯出生地就在如今的南港镇向山村梁桥村民组,位于大别山余脉鹿起山脚下,距梁祝墓仅有200多米。梁祝墓位于206国道右侧200余米处,古墓周长80米,残高约5米,有小溪绕墓流淌。上世纪80年代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资料显示,梁祝墓为魏晋时期古墓葬,当年普查时曾在古墓周围发现同时代的墓砖与陶器残片,证明该墓的年代与梁祝故事的发生时代十分相近。
梁家庄原为一个很大的村落,居住有上千口梁氏家族后人,后因地域狭小,逐渐迁往他处。现在只留下一户梁姓人家,说是为了看护先祖梁祝墓才留在这里的。
祝氏在舒城为大姓,主要集中在舒城南港、舒茶和干汊河等几个乡镇。南港镇河沿祝家庄在上世纪50年代曾族居祝氏后人达数千。解放前祝家庄是远近闻名的大庄园,当年祝家老宅屏门阁舍,雕梁画栋,十分气派,现在还保存了老宅遗址。在这座残破败落的院中,留有“祝英台绣楼”遗迹,解放前祝家后人一直保留祝英台小姐的绣楼,代代维修,可惜,老宅与绣楼被日寇炸毁了。
据考证,舒城干汊河镇泉水堰村的祝家庄也是祝氏后人的聚居地,现有祝氏后代数百人。庄子前有一半月形水塘,塘水澄碧,当地人称月牙塘。奇特的是月牙塘中有两座古墓,当地村民说,左边的是梁山伯墓,右边的是祝英台墓,水涨墓没,水落墓出。
为什么要将墓修在水中央?祝氏后人解释:“祝英台私定终身虽有违封建道德伦理,但英台毕竟是祝氏先人,其刚烈忠贞的精神值得祝氏后人学习颂扬,所以在庄子前的水塘中为其修筑纪念性质的衣冠冢,既不过分彰显,也方便对祖先的祭奠。”
最早记载舒城梁祝故事的历史文献是1788年清吴骞《桃溪客语》:“舒城东门外有祝英台墓”。清末金武祥《粟香四笔》中曾援引吴骞记载。清光绪年间邱炜萲(萱)《菽园赘谈》也记载:“舒城梅心驿有梁祝墓”,并记载:“祝英台为良家女,伪为男服,出外游学。与梁山伯共枕三年,虽心悦之,终以礼自持,以智自卫,故梁不知其为女子。他日归,以实相告,且约梁速来家求婚。梁逾期至,父母已许字他姓,梁懊恨成疾死。及婚,路过梁墓,感旧伤情,一恸而绝。”
在南港镇东南不远处,就是梁山伯墓。墓侧原建有一座庙宇,称为“梁庵庙”。据遗留的断碑残文记载,此庙系乾隆年间当地梁姓大户为祭祀先祖梁山伯而出资修建。在其东南两公里处还有条弯曲的小河,河上原本有一座草桥,名为“梁庵桥”。传说这“桥”和“亭”就是当年梁祝初识和“义结金兰”的地方。
祝英台拒婚的马家也在南港境内。马文才老家有说是鹿起山的马家庄,与梁家庄毗邻,距山伯墓三华里(现属南港镇鹿起村,简称南马);有说是南港河沿祝家庄北三华里官庄马家(现属前进村)。我更倾向马文才是南马人,这样更吻合祝英台坐轿途经梁家庄纵身跳入山伯墓中化蝶的传说。
舒茶、南港两镇的一些地名与梁祝故事中的景点名称也非常吻合。一是梨山书院,传说是舒茶镇三九田村的花梨山。梨山书院自西汉时期便闻名遐迩。花梨山距离南港河沿祝家庄有二十余华里,符合“十八里相送”之说。二是“十八里相送”路经的景点,现在的地名都可印证。如“清水河飘呆头鹅”(此河贯穿舒茶境内)、“龙王庙内拜观音”(龙王庙是舒茶一个集镇,此村名仍沿用龙王庙),路过凤凰山,又叫落凤岗(今南港镇益山村),传说梁祝翻山劳累时在此并肩而坐休息,故又名“并坐(座)山”;落凤岗有个“井宕”,位于井宕村民组,传说梁祝路过此处在井宕里“双双照影”。
如今的梁祝故里,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凄美一曲千古传,痴情缱绻爱缠绵……”舒城南港作为全国“梁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还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编排进大鼓书、胡琴书、庐剧等节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