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合肥经开区聚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清华附中合肥学校 “厚德载物”铸师魂 “ 内提外引”强师能

  学校教师队伍参加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24年学术年会。


  邀请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开展《好教师的样子》主题讲座。


  TED教师成长论坛。

  近年来,合肥经开教育全面实施“内提外引”战略,积极创新“政府主导、多方合作、专家治校、开放共建”的新型办学体制。通过外部引优,一所所名校办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2018年8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签约落地合肥经开区。2019年,清华附中合肥学校正式招生投入使用。该校整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优质教育资源,让清华的教育理念和历经百年的教育实践在合肥经开区生根发芽。短短数年,学校就获得了合肥市“百姓心中的好学校”“绿色校园”称号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
  强教必先强师,建校以来,清华附中合肥学校一直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将传统文化、先进技术、清华实践和现实国情作为教师培训的四大基石,并在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以及课题研究方面,为教师积极搭建平台,致力于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助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开展入职培训
  赋能新教师快速成长

  “建校之初,学校招聘的大多是高学历、刚走出校园的年轻教师”,据清华附中合肥学校执行校长俞家新介绍,为了让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岗位,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在入职前,学校会通过多种形式围绕传统文化、先进技术、清华实践、现实国情等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培训,“这是针对教师岗前培训的四大基石,也是为了帮助教师迈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针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校精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文化典籍中的篇章,精编成学习手册,要求新老师每天打卡学习。每天固定的时间,由一位新教师导读并分享学习心得,学校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点评指导。俞家新表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涵养师德,让心安静下来,提高做教育的定力”。针对先进技术的学习,主要侧重UbD和正面管教两个方面。UbD,即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在课题以及教学里引入大单元大概念,关注学生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关于正面管教的学习,主要引导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温和而坚定的教育。在俞家新看来,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得是个“杂家”,“得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逻辑学以及教育教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还得关注社会时事的发展,这样会让老师拥有更广阔的视野,积淀育人智慧”。
  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传承清华大学特色的“八斋一馆”校园环境;学校各阶段培养目标、特色课程体系、丰富多彩的各科学活动,都围绕“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每一位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浓厚的“清华底色”是清华附中合肥学校最亮眼的办学特色。据介绍,在办学之初,新教师入职前会在清华附中本部跟岗学习近一年。随着教师队伍的成长,交流学习形式愈加多样,线上交流和远程指导也愈加频繁和便捷。此外,每年上半年的基础教育论坛和下半年的学术年会,学校都会组队前往,了解教育领域前沿信息,探讨当下热点如何在课堂中办学中体现,引领教师快速成长。
  在岗前培训方面,学校也会重点安排新教师学习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顺应时代发展,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积极探索和实践与时代发展路径一致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俞家新表示。
  创新“全员德育”
  提升教师发展自驱力

  学校推行德育管理新模式“1+1+X”(班级第一召集人+班级第二召集人+班级工作组成员),确保全体老师参加德育工作。每天放学前,班级都会安排一节时长不同的班会课,由当堂授课老师担任。“年级越高,学生主导权越大,形式自由度高,学生们放学前有倾诉的空间,这样孩子们离开学校心情是轻松的开心的”,在俞家新看来,这个背后的理念是全员德育,每位老师都有德育育人的责任,而不是只有自己的专业教学任务。该模式因突出的育人成效,而获得了全国“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优秀案例奖。
  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在学校德育管理新模式下,每个班级成立工作组,每位教师都是德育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全员管理,灵活弹性地根据老师们的兴趣特点和特长优势,结合专业,而不是机械地分配分工”,据俞家新介绍,每位老师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人,这样就促使他们不断加强在专业技能以及班级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并能做好学校人才培养的梯级衔接。
  为了充分发挥身边人的榜样示范作用,提升教师队伍的内驱力,学校还会不定期举办TED教师成长论坛。TED演讲舞台设计专业、参与演讲的老师层层遴选;演讲老师的文案不断打磨……在俞家新看来,既然要做,就要做好,并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TED演讲台上,化学老师、班级第一召集人陈晓红分享引导学生处理同伴关系的小招数;体育老师、班级工作组成员王远丽分享与学生互动的温暖案例,探讨师生关系;物理老师、班级第一召集人荣军峰分享如何处理好家校关系……10分钟左右演讲,他们真诚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传递出温暖而智慧的力量,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现场演讲会制作成视频,上线学校官方微信号,激发更多老师、学生和家长去思考,去行动。
  此外,学校也会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办讲座,如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为老师们带来的《好教师的样子》主题讲座。学校还聘请了北京和省内外的专家进行指导,并在教学服务中心、教育研究院、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支持下,形成了集体教研的具体路径,开展UbD教学设计研讨和课堂展示观摩活动。这些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发展内驱力。
   打造“特色课程”
  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亦是育人的载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面对未来,学生要掌握哪些核心素养和技能,我们的课程体系是需要着眼孩子的未来”,据俞家新介绍,学校引入清华附中课程体系,构建了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综合课程、领导力课程和自创课程紧密围绕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其中,最受学生关注的是综合课程中的小学期课程。在清华附中合肥学校,每个学期会开展两次小学期活动课,“每个年级每个时间节点都有固定项目,对应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和兴趣爱好,但形式和内容每年都有变化和创新”。
  针对初一年级,学校会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该项活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阅读,而是围绕读书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阅读《西游记》,围绕此书的阅读和研讨活动持续一周,同期开展人物连连看、难谱九连环、目录故事会以及读书汇报等活动,全方位展现学生们对这本书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针对初二年级,学校设立了XLP极限挑战课程、博物馆课程、展览馆课程等。今年的XLP极限挑战课程主题是“生成式AI在清华附中合肥学校的场景应用”,学校会设定一个时间范围,并给予材料、平台搭建、教师辅助等支持,提供给学生假设的银行、市场、法院等等,让学生在这样的“小小世界”里尽情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锻炼解决多种场景中的问题的能力。
  课程越丰富,带给老师们的挑战就越大。俞家新表示,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模式,全新的活动课程需要教师团队不断磨合,并开动脑筋,推陈出新。最开始,综合课程的雕刻痕迹过重,像各学科的“小课程拼盘”。逐渐,经过统筹、指导、磨合,课程中各学科的融合度不断提高,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充分连接,让学生获得与之相适合的学习活动。之前,学校围绕校园旁边的南艳湖成立了课题,语文、心理、生物、美术、地理等学科老师参与,带学生去观察水鸟植物、观测水文地质、了解变迁历史,还编撰了《南艳湖诗集》……在俞家新看来,这对参与的师生来说,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家乡情感的培养,对生活的感知和热爱。“一方面是挑战,一方面更是锻炼和培养,助推教师们通过多彩的课程,快速提升自己。”
  搭建课题平台
  定期开展“学校诊断”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从建校初期就设立了校级课题申报制度,为教师提供了展示研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平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教育科研的发展。
  “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课程开发,一定会遇到问题,遇到问题就转化成课题去研究”,据俞家新介绍,学校构建了校内课题研究支持平台——清华附中合肥学校课题研究基金,校内开课题,立足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校级课题,给老师的压力不会太大,更好坚持,并且为申报区级、市级以及省级课题提供基础。除了学术型的课题研究之外,学校还针对学校实践中的问题,设立微创新项目,不局限于学科或者第一召集人,感兴趣的老师们都可以组队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难点和痛点,发挥教师集体的力量。微创新项目以及校级课题均是搭建平台,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以及学校高质量发展。
  为全面评估学校的运行状况和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每年开展学校诊断项目。对于学校来说,可以优化管理流程,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该项目能够通过专业的分析和反馈,帮助教师明确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沉淀好的做法,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强教必先强师,清华附中合肥学校在合肥经开区的大力支持下,为教师成长“引路子、压担子、搭台子、扶梯子、树牌子”,不负人民群众的期望,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林丽萍通讯员姜莹颖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