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上接A01版)
  推进合六、合淮(南)1小时通勤圈建设
  合肥居皖之中,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连接中部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构建了“一主三辅”的主要空间格局。一主是指“一城一湖一岭、两翼多极六带、三环三楔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三辅是指“两圈三区、多带多园”的农业空间格局、“一湖多廊、三环三楔”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和“一城两翼、多极六带”的城镇空间格局。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发儒在发布会上表示,《规划》增强了合肥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加强合肥都市圈区域协同,推进合肥长三角世界一流城市群副中心建设,提升合肥国际服务功能。保障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基础设施向周边延伸,推进合六、合淮(南)同城化和1小时通勤圈建设,引导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都市圈协作格局。
  支撑合肥-南京都市圈双圈协同联动。共建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强化生态廊道与绿心协同保护,共同开展淮河、洪泽湖、女山湖等跨界生态空间协同治理,强化综合交通互联、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城乡融合共进,推进区域空间协同目标共达。
  全力支撑滨湖科学城、未来大科学城规划建设
  在坚持科创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空间方面,《规划》提出,全力支撑滨湖科学城、未来大科学城等科创片区规划建设,保障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合肥光源等重要科创平台建设,助推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跃升。
  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储昭海表示,《规划》有很多创新之处,坚持全市一盘棋,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立足保安全、保战略、保重点,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明确705.17万亩的全市耕地保护红线,其中永久基本农田618.52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228.40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1289.29平方公里。
  同时,将合肥市近一半的新增空间资源,布局在滨湖科学城、G60科创走廊和江淮运河(引江济淮工程)生态创新走廊,保障“一城两廊”科技创新空间格局,引导创新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同时,有序引导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等园区内的传统优势产业向外围产业新城转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