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独守流年又岁末
□王唯唯
  日累成月,月累成年,一眨眼的工夫,又是一年岁末时。回过头来想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匆匆过去的2024年,最贴切的选择是“云淡风轻”。
  这一年,书读得不多,但《汪曾祺散文》反复读了很多遍。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汪老的文字平实而不失韵味,他对于生活的描写细腻而传神,无论是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还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让人感到栩栩如生。我承认,我喜欢得很浅显甚至浅薄,是停留在表面的对文字的喜欢,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士大夫”意蕴与情怀,感悟并不真切,但还是不依不饶地喜欢,一读再读,不觉繁复。
  这一年,陆续写了六七万字的小文。有朋友说我尽写些陈年往事,沧桑味太浓。我的回答是,在那些陈年往事中能看到现实的影子。如果没有那些陈年往事,现实多少会显得苍白、轻飘。正是因了现实每天都在成为过去,我很乐意把笔浸在陈年往事之中,眼睛却时时注视着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人或事,都是飘动的云。它们相互映衬,方显出生活的复杂和丰富。我不知道别人感受如何,于我而言,所谓沧桑便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在时间的流动中感受着过往,在空间的存在中感受着现实,或者说,两者从来就是一体的。正是在这样一种过往与现实、个人与群体、抽象与具象的交叉渗透中,沧桑赋予了我一份沉甸甸的情感、思想、人生。
  这一年,我把近3年来所写的小文汇编成一本18万字的随笔集《诗意岁月》。经朋友牵线和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签订了自费出版协议。认真回顾一下,从上世纪80年代爱上写作至今,40余年间的艰辛、痛苦、喜悦、成功,可谓五味杂陈,一言难尽。但我没有停顿、没有弃笔、没有虚度,一路跌跌撞撞走到现在。我之所以能一路写下来,心无旁骛,不能用“坚持”二字概括,归根结底,还是“热爱”。我很喜欢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的一句话:“所有写作都是一种纪念。”正是这句话激励着我不敢懈怠、不想慵懒、不愿虚度。
  这一年,没有特殊情况,每天傍晚我都会去离家不足百步的银河公园散步。散步,是一个动词,但是我更愿意将它视为形容词。在我的意象里,散步就是一种安静的生活状态。春天看花,夏天观云,秋天听雨,冬天赏雪。每一季都有每一季的美,只要我们愿意放慢脚步,愿意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就不会失去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这份馈赠。不仅如此,有资料显示,散步是最简单的、最经济的、最有效的,最适合人类防治疾病、健身养生的好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散步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价值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正因如此,散步成了当今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成了城市傍晚时分的一道风景。
  这一年,我去了12个陌生的城市。从年初开始,我是每月外出旅行一星期。一次只到一个城市。每到一个城市,我一定会坐公交、进菜场、逛夜市,去博物馆,跟宾馆的保洁阿姨聊天,和出租车司机成了朋友。我深知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在沿途中看了多少风景,而是在于你旅行中的那种心境的变化和经历;不在于你在名胜古迹留下多少自己的身影,而是领略不一样的当地文化,体验不一样的当地生活。正如杨绛先生所言: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自由自在去领略一个城市,一段故事,一片风景,留下一串足迹,一路心情,一生回忆。
  人到七十古来稀。明年就是我的古稀之年,我的人生影像大致定格。头顶霜雪的日子,终于明白,小桥红尘喧嚣,流水世事纷扰,须存一分清风明月在心间;胸中山高水阔,笑谈沧海桑田,只将喜怒哀乐婉转于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