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梅村写意
□张诗群
  这是皖南冬日的早晨。我在梅村,在农田间闲走。收割后的田野稻茬枯黄,再生的新叶如翠似碧,尽管立冬已过,池塘和沟渠边仍有野花凌寒绽放。阳光稀薄,田畈间,一只黑狗正追逐着一只起落的鸟儿,鸟儿也是黑色的,也许是乌鸫,也许是鹩哥。
  田野若是海,回身望去,村庄便成了岸,岸上是古朴又时尚的“梅村小筑”。围墙花篱之间,是由村舍改建的主题民宿,是树枝上悬垂的诗词名句,是秋千架和观景露台,是白墙上“落日晚风的尽头,油菜花炊烟和狗”的醒目标语。若是时机恰巧,你还能看到邮政速递的低空配送无人机,悄无声息地落在草坪上,像一只不被打扰的蜻蜓。
  这也是梅村。
  藏身于湾沚区红杨镇周桥行政村,梅村是区域版图上一朵不起眼的梅花。这朵梅花很小,不足3平方公里,村民280多人。梅村人大多姓梅,据说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的后裔。梅尧臣是宣城人,梅氏是宣城望族。而红杨曾为宣城属地,直到1971年才由宣城划属芜湖。宋嘉祐年间,梅尧臣的族弟到青弋江畔的南陵任职,同室宗亲看望他时,发现了“乐土可居”之地章务里,其后不久,梅氏的一支便携家带口从宣城柏山迁居到了章务里,也就是今日的梅村及周边村落。“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春日的梅村并不多见梅词中的梨花,意境却颇为吻合。欧阳修评梅尧臣诗词“初喜为清丽,间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益老以劲”。梅尧臣还写过“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此时的梅诗已脱尽清丽,归于平淡,倒与梅村的田园生活神韵相合。
  几年前,梅村人无从想象,他们的生活会呈现和祖辈完全不同的面貌。也许他们并不懂得“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更不明白“以宿带村、整村运营”为何物,但自从设计和建设团队的年轻人来到梅村,接下来的一切都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坑洼不平的村道平坦宽阔了,修整后的村庄从未有过的干净整洁;闲置的民房被租赁出去,时日不久就变成一幢幢古朴典雅的民宿,每一幢每一间都有别致的名字……梅村人更始料未及的是,祖辈们一直相沿的养鸡贩鸭、卖石头出苦力才能挣得的一份收入,现在在“风雅颂”餐厅、在“梅村小筑”民宿、在村庄的新建工地以及养花种树的每一个角落,足不出村亦能轻松获取。
  梅村开始有了故事。梅村人渐渐发现,自己竟是故事的主角。梅村第一个考上大学又回村工作的陶银、第一个外出打工又回乡创业的方叔、第一个考上航空学院的飞行员、从贵州远嫁而来的六婶、热爱土地的种粮大户董叔,会磨制咖啡的哑巴叔……他们的经历被拍成短片发布在梅村公众号上,这些早已湮灭在岁月深处的记忆,或辛酸曲折,或婉转动人,此前从未被在意和关注过,却是今日梅村故事的主题。
  我不止一次听过哑巴叔的故事。哑巴叔七岁时因病未能及时就医成了哑巴,及至成年终于娶妻生子,孰料前两年,已成年的独子意外身亡,妻子也远走他乡,哑巴叔备受打击,终日以酒浇愁,别人眼中美好的梅村成了他灰色的牢笼。
  梅村的咖啡馆营业了,梅村运营方和民宿主理人高洁想到哑巴叔,便要聘他为咖啡师。从来只会在土地里刨食的他,如何能从事这种闻所未闻的高雅营生?好在哑巴叔头脑聪慧,很快就能把一杯咖啡磨制得香浓四溢。高洁于是将哑巴叔手工磨制的咖啡取名为“无声的爱”。一杯“无声的爱”,和哑巴叔久违的笑容,一起成为梅村醇厚耐品的风景。
  初冬,山寒水瘦的皖南已有寒意。恰逢“午后梅村”的围炉煮茶,“午后梅村”是梅村的村民茶话日,本期的主题是“这一年的收获是什么?”炉火升腾,热茶续了一杯又一杯,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唠起了家常。负责梅村绿化的梅叔说,这一年他在家门口挣了工资又照顾了爹娘;做保洁的方婶说,她家的两层小楼正在改建民宿,由上海回乡的儿子儿媳负责打理;众人打趣种粮大户董叔已跻身梅村首富,董叔不好意思地笑出了一口白牙……
  玻璃房外,冬日暖阳笼罩着远方的田野,几株红杉仿佛油画中的静物,此刻的梅村成了写意的风景。我想起刻在民宿墙上库切的那句话:“你内心肯定有着某种火焰,能把你和其他人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