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安徽湿地成候鸟天堂
合肥十八联圩鸟类达190种
   
  近千只冬候鸟红嘴鸥现身巢湖沐浴暖阳。

  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合肥市肥东县十八联圩湿地波光粼粼,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片湿地中,成群的小天鹅拍打着翅膀,自由翱翔;被誉为“鸟中君子”且寓意吉祥的东方白鹳正低头觅食,姿态优雅。而如果你细心观察,还有机会捕捉到“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的难得身影。
  据安徽省珍稀鸟类保护工作者联合会会长侯银续介绍,安徽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通道和西太平洋迁徙通道之上,是众多鸟类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同时也是大量候鸟的越冬地。近年来,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候鸟从曾经的“稀客”变成了“常客”,纷纷选择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度过寒冷的冬季。
  安徽全境成候鸟重要越冬地
  2024年12月1日,侯银续率领会员及观鸟爱好者们,前往巢湖湿地蓝藻科普馆周边区域,展开了一场旨在调查候鸟越冬情况的实地考察活动。
  行进途中,他们目睹了金翅雀、八哥、喜鹊、珠颈斑鸠、山斑鸠、棕头鸦雀、麻雀、家燕、棕背伯劳、戴胜、灰椋鸟、丝光椋鸟、黑领椋鸟、白头鹎、北红尾鸲、灰头鹀、棕扇苇莺、纯色山鹪莺、雉鸡、白尾鹞、苍鹭、白鹭、大白鹭、斑嘴鸭、黑水鸡、白骨顶以及普通鸬鹚等多种越冬鸟类在这片区域内异常活跃的场景。这样的调查活动,侯银续及其团队已经连续多年坚持进行。
  侯银续向记者透露,根据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最新且最具权威性的候鸟迁徙通道示意图,安徽省恰好位于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通道与西太平洋迁徙通道的交会点,是众多鸟类迁徙过程中的重要歇脚站,同时也是大量候鸟选择越冬的理想之地。
  十八联圩湿地成候鸟越冬乐园
  “十八联圩的面积广阔,当稻田被灌溉后,便形成一片片浅水湿地滩涂,这样的环境特别适合天鹅、雁鸭类及涉禽鸟类栖息。”侯银续告诉记者,十八联圩湿地和滨湖湿地位列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是冬候鸟大量聚集越冬的重要区域,也是他多年来持续观察与关注的重点。
  据侯银续介绍,2023年初,他联合林业、生态环保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及高校教授,前往十八联圩湿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分析。结合该湿地的环境特点和现有资源,他们提出了多项专业建议。例如,在大型湖塘湿地的深水区恢复菹草、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浅水区则种植莲藕,因为藕芽和莲藕深受天鹅喜爱。同时,岸坡滩涂应保留足够的缓坡,以形成宽阔的浅水区,便于鸻鹬类鸟类栖息。水边则种植芦苇、水竹、香蒲等植物,既能净化水质,又能为鸟类提供隐蔽和安全感。对于地势较高的旱田,建议种植小麦和油菜,这些是冬候鸟越冬时的重要食物来源。
  这些建议在实践中发挥了显著作用。2023年,十八联圩改种了1200亩小麦,并于2024年6月迎来收割。特别是,这些小麦全程不施肥、不打农药,采取“靠天收”的方式,虽然每亩减产约400斤,但却为迁徙途中的鸟儿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补给,同时也为越冬的大雁、白骨顶、黑水鸡、蒙古兔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从2023年开始,十八联圩湿地还在金秋时节保留了数千亩稻田中的约100亩,作为“捐赠”给即将到来的冬候鸟的口粮。这份对鸟儿的爱心得到了它们的“回应”。2024年,十八联圩湿地的候鸟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改善。
  2024年12月中旬,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透露,目前十八联圩湿地已记录到鸟类190种,新增鸟类127种,其中一级保护鸟类4种,二级保护鸟类48种。十八联圩的生态环境正在持续改善,已成为候鸟越冬的新乐园。
  “保护鸟类就是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侯银续表示,安徽候鸟数量和种类的增多,正是生态环境日益向好的有力证明。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殷志强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