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包括张廷玉的三弟张廷璐,历仕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给皇帝、皇子授课;担任日讲起居注官,入直南书房,一直是天子近臣,屡受褒奖。这些褒奖,或为谕旨旌表,或为御赐衣食。从康熙开始,雍正、乾隆都是喜欢舞文弄墨的天子,经常赏赐墨宝给大臣。这样,张氏父子便有了得到“御书”的很多机会,“笃素堂”和“调梅良弼”“赞猷硕辅”“鼓吹休明”,分别出自康熙和雍正的御书,每一块匾额的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
康熙题赠“笃素堂”
康熙帝是个很爱学习的皇帝,他读书学习的地方叫南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帝要选择“文学之臣醇谨通达者入侍左右,讲论经史”。经几名翰林学士的举荐,加上康熙帝亲自考核,刚刚年届不惑的张英得以入直南书房,成为康熙帝的“顾问”,也是第一批入直南书房的汉族文臣之一。
从此,张英早上进去,晚上出来,与康熙帝讲经论史,讨论军国大事,数年不离皇帝左右。康熙二十一年(1682),张英以回乡葬父为由,请假归籍,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才回朝廷上班。闲居家乡期间,他居住在父亲旧宅存诚堂,开始萌生另建房舍的念头。离开桐城后,他将这件事托付给家人。夫人姚氏是个十分能干的女子,康熙二十六年(1687),新宅动工,二十九年(1690)建成。新居就是桐城张氏宰相府(又叫“老宰相府”,因为后来张英儿子张廷玉做了宰相,桐城又有“小宰相府”)。宰相府占地两万多平米,有五亩园、咏花轩、六经堂、秋水轩等建筑。
时隔四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帝闻知张英家有了这座新建的宅第,便赐予“笃素堂”匾额。御赐“笃素堂”的事,我们可以从张英的《五亩园记》中得知。张英说:“予所居之室在城西南隅,曰‘笃素堂’。予为宗伯时,皇上御笔所赐之名也。”宗伯,即礼部尚书。可见,“笃素堂”的名字,是康熙帝御赐的;“笃素堂”匾额,也是康熙帝亲书的。
笃素,淳厚朴实的素养或素质,这应该是康熙帝对张英人格的恰当评价。张英一生忠敬诚直,表里如一。去世后,朝廷颁赐给他的谥号为“文端”,这与康熙帝题赠的“笃素”是完全一致的。
雍正帝的两次“御书”
据《张氏族谱》记载,雍正七年(1729)七月十一日,张廷玉新居落成,前来恭贺道喜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其中乾清宫侍卫大臣常明送来的礼物格外引人注目:雍正帝御赐“调梅良弼”。
张廷玉(1672-1755)作为大内一秘,他博览饱学,当然懂得“调梅良弼”的意思。《尚书·说命下》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要想做好一份五味调和的羹汤,那是离不开盐和梅的。盐是咸味,梅是酸味。盐和梅对于羹汤,就像贤相对于国家一样重要。《尚书》中将治国比作调制羹汤,后世便以“调梅”代称宰相。弼,矫正弓弩的器具,引申义为辅佐、纠正。良弼,即称职、优秀的宰相,也是出自《尚书·说命》,原句为“梦帝赉予良弼”,意思是梦见天帝赏赐一位忠臣来辅助我。
雍正帝送这方匾额给张廷玉,既是对张廷玉的褒奖,也是对张廷玉的殷切希望。第二天,张廷玉上朝面谢皇恩,雍正帝说:“卿是朕的良相优辅,称得上‘调梅良弼’。”
张廷玉后来将御赐的“调梅良弼”制成匾额,同时还制成一枚篆书铜印。据悉,这枚铜印现藏桐城博物馆。
雍正九年(1731)正月二十五日,雍正帝题赠张廷玉“赞猷硕辅”,称赞张廷玉是深谋远虑的辅弼之才。张廷玉将它制成匾额,成为皇上旌表和激励他的又一个崇高的荣誉。
如今,在张氏享堂照壁上,仍可见雍正帝手书“调梅良弼”“赞猷硕辅”匾额,不过这已是仿制的石匾了。
张廷璐的“独一无二”
张廷璐(1675-1745)是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字宝臣,号药斋,比二哥张廷玉小三岁。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举,次年会试,由于二哥张廷玉是考官,根据清朝科举考试回避制度,张廷璐不得参加这一年的会试,直到下一届——康熙五十七年(1718),张廷璐参加会试,在殿试中取得一甲第二名的好成绩,也就是考中了榜眼,仅次于状元!
张廷璐被顺利授官翰林编修,随后,与他的父亲张英、二哥张廷玉一样,入直南书房,升为侍读学士,也是天子近臣。
雍正元年(1723),他的二哥张廷玉成为雍正帝身边的大忙人,单单谕旨每天数十道,雍正帝口授,均由张廷玉书写,“精敏详瞻,悉当圣意”,显然,二哥已经成为雍正帝身边的“大红人”。
就在这一年九月,张廷璐主持完福建乡试,赢得一片好评。回京后,被雍正帝任命为河南学政,主持一省文教大事。临行之前,雍正帝题赠“鼓吹休明”。“鼓吹休明”,意思是大力宣扬美好、清正的事,也就是鼓励张廷璐去河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让张廷璐深受鼓舞,他兴奋地写诗抒怀:“文教欣逢光被日,天章将捧擘窠书”,感觉自己施展抱负、报效天子的时候终于来到。不料,等待他的却是一桩不大不小的“冤案”。
当时的河南布政使是田文镜。田文镜22岁当县官,历时40年,一直是县州官,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雍正帝即位,年逾花甲的田文镜铁腕推行雍正帝的改革措施,深受雍正帝的宠信,很快被提升为河南巡抚。张廷璐的工作作风与田文镜截然不同,两人在对待、处理当时发生的封丘“生员罢考”事件,有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结果,张廷璐被撤职。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廷璐来到河南时,正值乡试备考,当时也是河南境内黄河防汛的重要时期,河堤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田文镜强力贯彻雍正帝“士绅一体当差”的指示,要求乡绅和读书人家一律出劳力,这就势必影响考生备考,引起考生的强烈不满,考生要求将读书人家与农户分别对待,甚至发生考生撕毁考卷、罢考等事件。
作为学政,张廷璐积极组织、劝慰生员补考,并取得明显成效,正常的考试得以恢复。但此事被田文镜上报朝廷,引起雍正帝大怒,并批示:查拿为首,申明国宪!
这样,带头罢考的考生被判斩立决,即死刑立即执行。河南学政张廷璐因涉嫌支持生员罢考,被处革职、回京。
不久,河南“罢考事件”真相查明,雍正帝也认识到张廷璐忠诚于朝廷、忠诚于教育的品格和精神,很快让张廷璐官复原职。雍正七年(1729),张廷璐被任命为江苏学政,而且破例连任两届。雍正帝去世后,乾隆帝再次破例,让张廷璐再任江苏学政,也就是说,张廷璐在江苏学政的岗位上,一连干了三届九年,这是整个清朝独一无二的,可见张廷璐在主持乡试的任上,是一个十分出色并得到两朝皇帝信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