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博物院,居然看到了安徽的身影。南一楼有个特展“名窑名瓷”,其“粉彩”展柜中赫然陈列着一只“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
一
这次秋操,在近代革命史上可是大大有名。
在陈独秀等人的奔走和组织下,1905年七八月间,安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岳王会在芜湖安徽公学成立,它稍早于在东京成立的同盟会,由陈独秀、柏文蔚联合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宋少侠、杨端甫等人组成,陈独秀担任会长。之所以称之为岳王会,源自对岳飞精忠报国精神的崇敬。安徽岳王会的成立,标志着安徽反清革命活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它设有三个分部:芜湖、南京和安庆。柏文蔚此时在南京担任新军第九镇第三十三标第二营前队队官,由其担任南京分部部长;常恒芳到安庆后,注重在新军中发展会员建立组织,由他担任安庆分部部长。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恩铭发动起义失败后,安徽各地特别是沿江芜湖安庆等城开始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陈独秀影响大,只好东渡日本避祸,芜湖岳王会总部停止活动。由于安庆革命活动基础较好,岳王会的重心开始转到安庆。
1908年11月,清政府调集南洋各镇(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新军,在安徽太湖举行秋操。虽然安庆的形势很严峻,但岳王会仍然决定趁机发动起义。他们派人与参加秋操的各省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联系,准备起义成功后,先攻下皖北各地,再集中力量,直捣北京。受徐锡麟起义影响,安徽巡抚朱家宝极力防范革命党人趁机起事。他对参加秋操的新军进行严格审查,稍有“异”样“异”议,即将之摒除在外,经过这一道“关卡”,革命党人几乎全部被留在安庆,无法前往太湖参加秋操,起义计划落空。
但革命党人并不甘心。熊成基、范传甲等人又决定趁大家注意力都集中在秋操上,在安庆城内发动新军起义,待起义成功后,转往几十公里外的太湖,再策动秋操起义。
二
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绪和慈禧先后“驾崩”,消息传来,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极好的机会。11月19日下午,担任炮营队官、主持岳王会的熊成基召集范传甲、张劲夫、薛哲、田激扬等各方代表聚会杨氏会馆,议定当晚起义,先由城外的马营和炮营起事,由革命党人薛哲掌握的步营和范传甲掌握的辎重队在城内接应,并公举熊成基担任安庆革命军总司令。
19日晚9时,驻在王虹门的马营和驻在东门外的炮营,举火为号,同时行动。马营将管带李玉春包围在楼上,逼其投降,李玉春越窗逃走,马营官兵开往安庆城北门。炮营在熊成基亲自率领下,用炮闩击毙了管带陈昌镛,然后前往北门同马营会合,准备通过北门打进城内。朱家宝得到光绪和慈禧“驾崩”消息后,料定革命党人会有所行动,悄悄从太湖潜回安庆城加强了防范。当熊成基率部进攻北门时,朱家宝急调城内各营拒守。预定薛哲打开北城门,此时为重兵控制,未能行动;范传甲先是试图点火响应起义军,没能成功,接着又想刺杀协统余大鸿,不幸失败而且导致自己被捕。进攻北门的熊成基部孤军奋战。20日晨,清水师提督陈从周率兵轮五艘赶到,炮击起义军阵地,清廷陆上援军七个营也从太湖赶来。起义军腹背受敌,只得向庐州方向退却,意在以此为根据地,然后联络凤阳、颍州等地会党,进取中原。中途虽然打退了清军姜桂题部的截击,但退到庐州,士兵仅剩下八九十人。起义宣告失败。
太湖秋操马炮营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领导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中规模较大、影响甚巨的一次,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大大鼓舞了各地革命党人,进一步动摇了清政府腐朽的统治根基,加速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坍塌崩溃,为三年后到来的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经验教训。
三
没想到,太湖秋操竟然还定制了“纪念杯”。
这个纪念杯长什么样呢?由于非常少见,这里详细介绍给大家。
它是陈列在“粉彩”展柜,为陶瓷材质。什么是陶瓷中的“粉彩”呢?河北省博物院的注释辞条上说:“粉彩瓷创烧于清康熙晚期,雍正后盛行。做法是用不透明的‘玻璃白’打底,在其上绘画花纹。采用类似国画的渲染笔法,用彩料晕染纹饰。花纹呈现浓淡有致、温润柔和的艺术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纪念杯是个用玻璃白打底然后绘上花纹的粉彩艺术品。
整体上,它像一只横着仰放的大荷花叶瓣,叶柄处用一木色中空叶梗做把,梗上部呈下翻曲线状,既让人好把握,也使其同叶的线条相协配;梗上有一上一下两小枝,下枝紧紧横镶住外叶腹,上枝紧紧扣住叶柄处沿口,这样梗与叶便相互交织在了一起。梗一直下伸到叶杯的底部,在此处设计者或匠人将杯底钻了个小孔,以与梗管相通——这样,纪念杯就不仅是一个摆设,更具有了实用价值,它可以摆在那儿,作为一个纪念物,也可以盛水或盛酒,作为水杯或酒杯之用。而这样的造型,又使它与古代酒杯“爵”或注水器“匜”有了相似之处。
就在叶梗上,从上到下墨书了一行字:“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
四
以上是造型,那“粉彩”二字,又体现在哪呢?就在这杯体上,除了叶梗,肥硕叶瓣整个显粉红色。显然是用 “玻璃白”打底,然后匠人们在上面作了粉红色的渲染。同时匠人们不是到此为止,他们又以此为基础在其上实施了彩绘。内外部,从下往上,匠人们用线条勾勒的方法,绘制了层叠的花瓣。内外部似乎又不尽相同。外部从下往上,层层托举;内部从外往里,层层包孕。这使得外部给人以绽放之感,里面给人以深邃之感。
而最奇妙的,应该在杯底。为了好放且安稳,杯底设计成平的。顺着造型走势,设计者或工匠们用这种层叠或累积的方式,为之绘制了一朵结实饱满的荷花蓓蕾,与梗管相交小孔处同向绘制了一朵乳白色的花心。当整个杯子倒上了水或酒,根据透视聚焦原理,它就成了整个杯子的焦点,澄澈的水或酒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或沉静或轻轻摇曳,当人仰头将水或酒或快或慢喝完,这花蕾随之或快或慢从水或酒中“长”出,完全可以将喝之快慰与赏之愉悦融为一体。
这种层叠累积的绘制方法,让整个纪念杯仅是看上去,就有凹凸有致的立体感。
无怪乎它成了河北省博物院粉彩瓷中的精品。
推测一下当时清政府制作这个秋操纪念杯的用意——通过这个造型和这些图案,似乎是在教训每个士兵要出“污泥”而不染,要保持一颗忠于朝廷的纯粹之心,防范和抵御革命党人的渗透而走上反清反封建专制之路。而从后来一系列起义事件基本上都是新军担任主力来看,这类教训并没有起到多大实际作用。
但由此,它比一般粉彩瓷多了层历史意义。这款瓷器同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