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十多种候鸟“落户”合肥滨湖

  望远镜观察到的候鸟。 

  小寒不寒,天朗气清。1月5日上午,记者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杉韵湖周边看到,绿翅鸭慵懒地晒着太阳,红嘴鸥争食打闹,大白鹭亭亭玉立……各种候鸟在这一方无人打搅的天地里享受着惬意的休养时光。
  当天,安徽省珍稀鸟类保护工作者联合会的会员及一群鸟类摄影爱好者们来到这里,他们边走边看,细致观察并研究候鸟的越冬情况。
  十多种候鸟和谐共生
  “那个近一米高、亭亭玉立的是大白鹭,它们与刚刚飞掠而过的小白鹭共享着这片水域。它们的觅食方式颇为有趣,就像是水边的‘守株待兔者’,静待鱼儿游近后迅速出击。你瞧,这地上的白色粪便便是它们的‘杰作’。”鸟类专家侯银续向记者介绍。
  侯银续继续解释,杉韵湖中心有岛屿,四周环绕着茂盛的水草和红杉林,这不仅为候鸟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还构成了安全的栖息地,是它们越冬的理想选择。
  正当侯银续使用高倍望远镜细致观察时,湖面上突然上演了一场白色水鸟的追逐嬉戏。他随即指出:“那是红嘴鸥在捕食。红嘴鸥偏爱在开阔水面活动,尤其喜欢尾随船只,因为船只驶过会惊扰水下的鱼儿,使它们跃出水面,从而成为红嘴鸥的囊中之物。”侯银续透露,近年来,红嘴鸥在合肥地区的数量持续增长,已成为巢湖周边湿地的优势鸟种,数量多达1万多只。
  通过望远镜,记者还捕捉到了形似鸡的候鸟——“骨顶鸡”(又名白骨顶)。侯银续介绍,这种鸟有时会走进菜地觅食昆虫,但更多时候是以水生小昆虫为食。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如今在合肥乃至皖北的塌陷湿地,“骨顶鸡”的身影愈发常见,部分甚至已转变为留鸟,在当地繁衍生息。
  在这片被红杉林环绕的水域内,观鸟者们还目睹了斑嘴鸭、绿头鸭、罗纹鸭、赤膀鸭等十多种候鸟,它们在这片水域中共存共荣,互不干扰,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公园为候鸟生息繁衍保驾护航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安徽省内独一无二的万亩城市水网森林,被誉为“城市之肾”与“城市之肺”,其生态环境价值不言而喻。据专业机构检测,该园区内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500~3000个/立方厘米,达到了国家最高标准的6级疗养水平,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休闲放松场所,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冬候鸟栖息。
  合肥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胡庆姝介绍道:“为保护湿地鸟类,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及其相邻的湖滨国家湿地公园采取了多项措施。我们建造了人工滩涂和水面小岛,还为候鸟提供了越冬所需的食物,旨在吸引更多的候鸟选择在巢湖附近度过寒冷的冬季。”
  她特别提到了位于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杉韵湖:“杉韵湖过去只是一片荒地,但如今已焕然一新。湖的四周被精心种植了池杉、落羽杉等树种,形成了一片壮观的红杉林景观。这片独特的生态环境不仅为游客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为候鸟的栖息与繁衍提供了理想的自然条件。”
  胡庆姝还表示:“为保护候鸟生物多样性,近年来,我们公司一直在积极行动。我们加强了与爱鸟护鸟组织的合作,认真听取专家教授的建议,并不定期对湿地鸟类进行监测,以确保候鸟能够在不受人为因素干扰的环境中自由生活。”
  爱鸟护鸟从娃娃抓起
  在观鸟活动现场,几位热心的爱鸟人士正轮流使用高倍望远镜,密切观察着候鸟们的活动情况,每当有新发现时,都不禁发出惊喜的欢呼。人群中,一个稚嫩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一位孩童也正手持望远镜,认真地对着远处水面进行探索。孩童的奶奶,江女士,向记者分享道:“我的小孙子上幼儿园大班,带他来参加这次观鸟活动,就是希望能从小培养他对大自然的感情,树立起爱鸟、护鸟的意识。”
  江女士还透露,她和老伴都是摄影爱好者,退休后更加关注合肥的发展与变迁。“现在的生态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尤其是这个季节的森林公园,简直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与此同时,安徽省珍稀鸟类保护工作者联合会的秘书长王友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介绍,该协会是一个专注于珍稀鸟类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省级公益组织。此次观鸟活动,正是他们为了带领会员群体深入自然、体验自然,同时普及爱鸟、观鸟、护鸟的知识,以及研究并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而精心组织的。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殷志强实习生周佳兰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