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落实“健康清单” 收获“幸福账单”

  安徽计划到2026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村医。(资料图片)

  (上接A02版)
  “‘百千万’工程是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年9月提出的一项大型、长期的惠民工程。”蚌医大一附院党委副书记、呼吸科主任医师李伟介绍,目前义诊活动足迹遍布省内6市19个县区的44个乡镇和街道社区,累计服务群众超过1.4万人次。
  李伟表示,为了做到精准服务,“百千万”活动工作筹备小组在每期义诊前都会详细了解当地疾病谱排名情况和群众的具体需求。截至目前,该院已派出来自41个临床业务科室的副高以上专家722人次。
  无独有偶。2024年11月,来自安徽省儿童医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复旦儿科安徽医院)的一支由9人组成的巡回医疗队奔赴临泉县开展工作。除倾囊相授先进医疗技术与科学管理经验,开展单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单人单孔腹腔镜下阑尾切除等多项高难度手术外,医疗队还通过9次教学查房、约36个学时集中授课与疑难病例讨论等,不断强化当地医院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
  基层托底
  筑牢百姓健康网底
  基层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乡村医生是最贴近基层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2002年出生的余璐言毕业于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去年5月来到黟县宏村镇泗溪村卫生室,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医。
  “我们日常除了对村里老人进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和预防外,慢病随访也是村医工作的一大重点。”余璐言坦言,村卫生室面对的患者基本是老年人,有一些老人家还会有行动不便或耳朵听不清的情况,耐心细致做好上门随访和沟通服务已成为村医的工作常态。“目前,我作为家庭医生签约了近200位村民,去得多了,有些爷爷奶奶对我也越来越信任。”
  随着村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智能助医”系统等设施不断完善,对村医的专业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我目前正被安排到黄山市人民医院黟县分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深度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针对彩超等医学影像技术操作。”余璐言说,这些培训是持续定期开展的,对于提高村医技能水平有很大帮助。
  近年来,安徽积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高质量开展村医高职(专科)学历提升教育,培养具有大学学历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下沉乡村工作,将医疗人才资源送到田间地头。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已招录13250人,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占比由2022年的40.7%提升至43.51%,并计划到2026年实现全省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大学生村医。
  守正创新
  擦亮安徽中医药“产业名片”

  在2024年安徽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加强华佗中医药研究院、新安医学研究院和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建设,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中医药发展蓝图已绘,作为安徽中医药发展战略重点,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等中医药经典精华如何发掘,如何创新,如何现代化、产业化,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成为破题的关键。
  从持续开展华佗医学、新安医学等古籍文献精华的梳理、研究和民间医法技艺的发掘、应用,到鼓励相关中医药技术、装备创新和产品研发,整理、研究、利用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再到建设省级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培养高层次传承人才,依托安徽中医药大学组建省新安医学研究院,依托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华佗中医药研究院,依托皖西学院组建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安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45个县全面建成“智慧中药房”,实现处方流转、调剂审核、煎煮配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试点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中医优势病种纳入基层医疗机构“日间病床”付费;动态实现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方便参保患者就医结算……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卉晓表示,安徽将持续加快推动中医资源共享,增加中医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中医药服务需求。
  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提高健康安徽建设水平,卫生健康工作行将致远。“未来,我们还将在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全面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推深做实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示范工作等方面探索创新。同时,以3年为周期,统筹省属公立医院事业发展经费,支持高峰学科建设,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明确重点专科发展方向和规划,开展国内领先、国际前沿的新技术临床应用,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内、国际诊疗规范、指南和标准。实施重大疾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诊疗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积极创新或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填补省内国内空白。”刘同柱表示。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