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寒深,江边雪满,楚台烟霭空濛。一天飞絮,零乱点孤篷。似我华颠雪领,浑无定、漂泊孤踪。空凄黯,江天又晚,风袖倚蒙茸。
吾庐,犹记得,波横素练,玉做寒峰。更短坡烟竹,声碎玲珑。拟问山阴旧路,家何在、水远山重。渔蓑冷,扁舟梦断,灯暗小窗中。
——周紫芝《潇湘夜雨·濡须对雪》
周紫芝的这首《濡须对雪》大约创作于南宋初期。当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北方失地以及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使得百姓生活艰苦。作为文人墨客的周紫芝,在朝代更迭、战事频仍的时代背景下,表达了他身处困境中的哀愁和无奈。在这首《潇湘夜雨·濡须对雪》中,他通过一个雨雪交加的傍晚,一个人在江边面对大雪的场景和思虑,以抒情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美丽冬景及一位游子的思乡之情,抒发了作者孤独、飘零的愁绪。
周紫芝以诗著名,无典故堆砌,自然顺畅。词也善,风格与诗近,清丽婉曲,无刻意雕琢痕迹。譬如他的《踏莎行》写离人别情:“游丝飞絮,斜阳烟渚,愁情无数。”给人的感觉是意切情深,景物迷离,堪称难得的上乘之作。周紫芝出身贫寒,诗词主要继承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等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云:“其诗在南宋之初特为杰出,无豫章生硬之弊,亦无江湖末派酸饀之习。”但题材较狭窄,多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大量的描写隐居闲适生活以及交游唱和。因其早年生活于社会下层,又目睹靖康战乱,饱尝流离之苦,因此也有少量反映民间疾苦与国家兴亡、将身世飘零与感时慨世融合的现实诗篇。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六集部中又云:“凡乐府诗二十七卷、文四十三卷,紫芝年过六十始通籍,而集中谀颂秦桧父子者,连篇累牍,殆于日暮途远,倒行逆施。”周紫芝晚年依附秦桧,其性格和媚骨之态,也决定了其诗词难及辛弃疾、苏东坡之流的刚直、潇洒、豪迈。
再回到这首《濡须对雪》。
濡须者,水名也。口口相传中,因长江南北口音差异,濡须河今名裕溪河。濡须是我国较早出现的运河之一,它不但连接长江水系,还通过巢湖、淝水沟通了淮河水系。
三国时期,曹操对吴用兵,因运粮需要,对濡须水一段进行了扩建。至明清,濡须一直是漕运动脉,江淮的漕粮就是从这里进入长江到达镇江北上的,所以濡须一段也被称作运漕河。
据清人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远古时,濡须河水至巢湖东南三十里的濡须山、七宝山处受阻,大禹治水时凿山而通,故后人称河东之山为东关、河西的七宝山为西关,濡须水至此称濡须口(也称“濡须坞”)。因濡须口地势险要,两岸经济发达,古来为兵家必争。经传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楚两国就曾在濡须水流域展开过大大小小几十次的战争。
发生在濡须口的战争,最有名的当数三国时的魏吴之战。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曹操四征东吴,在濡须口有过两次大战。当时,孙权在东岸(东关)筑城陈兵,曹操便也在对岸的七宝山与锥山立栅布阵,故濡须口又称栅口。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了,那一年的冬日,周紫芝当是循着以上史书记载和传说,乘船从长江经裕溪口进入濡须水。也可臆断周紫芝当年的泊舟观雪处,当是濡须山(今称龟山)、七宝山一带,因为濡须水入江流经之途皆为平坦,唯此处契合诗中“水远山重”之境,也才会有“拟问山阴旧路”之境况。
周紫芝诗中询问的“吾庐,犹记得”“家何在”的思乡处,如今已是河网纵横、良田万顷、稻香鱼肥、景色优美的鱼米之乡。曾经的“濡须对雪”之地,也成为今人探古寻幽之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