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文塔遗存下来的“铁牛”。
虎年岁末,望江县民间收藏展在文庙举行,其中一尊生铁铸成的铁牛引起了参观者注目和议论。此牛为望江奎文塔1967年拆除时散落在民间的,长105厘米、宽和高均为35厘米,由民间收藏者郭树冬先生捐赠给县博物馆,是首次公开亮相的珍贵文保。
在古代中国,塔被赋予了镇煞祈福的重要使命。明清时期之后,塔成为了各地不可或缺的景观。望江,这座置县1600多年历史悠久的古城,同样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宝塔。史料显示有褒隐寺塔、奎文塔,褒隐寺塔已是省级文保,得到了修缮与保护。今天要探寻的奎文塔,其实比褒隐寺塔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大得多。
据《望江县志》记载,奎文塔坐落县城东郊宝塔河边(原名杨溪河,建塔后改名宝塔河),清道光五年(1825)建成。6角5层、顶层悬挂风铃,内有砖砌阶梯,逐层盘旋到顶层,每层内壁环列砖刻佛像。彼时的古城江河连体、有水乡泽国之谓,江河经常发生洪水、江潮倒灌成灾,给望江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祈求安宁,建了这座塔,意在镇住肆虐的蛟龙。翻开《望江县志·大事记篇》载:道光五年(1825)奎文塔在东门外杨溪河义渡旁建成,知县尹作翰为塔立碑。那么,为何取名奎文塔呢?
奎文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我国古代的星宿信仰。其中“奎”是星宿中的贵人星,象征着才华出众。因此,奎文便自然而然地与文学、才华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在古代,读书人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奎文,正是这一价值观的体现。
五层的奎文塔,在200年前的望江格外显眼,登临奎文塔不但能俯瞰县城全貌,且能远眺长江、一览望江胜景。五层象征着佛教“五行”,即地、水、火、风、空五大宇宙要素,象征着宇宙的秩序和和谐。从建筑角度来看,五层宝塔的结构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从历史背景上看,五层宝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最初是为了供奉佛骨舍利或其他圣物而修建的小土丘。随着佛教的传播,五层宝塔逐渐传入中国,并融入了中国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层塔楼结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
那么,当年建塔的肇始者是谁呢?史书无载故无从考证,但民间传说为县城小北门人王湘严先生,有家谱旁证。
据《王氏家谱》记载,王湘严(1774-1850),字鉴涛。少年聪敏,才宏学富,应童子试中第一名秀才。道光三年建奎文塔,公举先生为总理,独任其劳,度支出入,综覈唯谨,深为乡党推服。晚年闭门著书,足不履公庭,殚心医术,济人利物。有“望江第一公正人”之美誉。
据望江老一辈人讲述,奎文塔内宽敞,青砖砌成阶梯盘旋而上,有曲径通幽之意境。塔顶虽没有镶金嵌玉的装饰,却有一棵自然生长的白胡椒树,青枝绿叶、郁郁葱葱,如同一把绿色的遮阳伞呵护着奎文塔。
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胡椒树是王母娘娘所栽,并责令喜鹊看管的。每年王母娘娘寿典之日,喜鹊便把粒粒滚圆的胡椒衔在嘴里,飞上天庭送至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品尝着望江的胡椒津津有味、回味无穷,感动于望江人的忠实和孝心,责令天庭掌管智慧与文化的文曲星君打通望江文脉,从此进士源源不断、接二连三。
那么,铁牛在奎文塔中又有何寓意呢?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在洪灾泛滥的古代,人们为了祈求平安,往往会在河边、江边建造镇河宝塔或者镇河神兽。黄河水底就有四只镇河铁牛,全部用生铁铸造,历经千年不坏。《易经》里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古人的智慧。铸铁牛置于河岸宝塔之下,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宝塔河依旧静静流淌,而河畔的变化日新月异。奎文塔,这座望江几代人心中的文化地标,如果能得到恢复重建,将成为提振望江地域文化的一大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