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杰出的文人,他凭借卓越的诗词歌赋才华而青史留名,虽怀揣崇高的政治抱负却屡遭贬谪,然而,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却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典范。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对美食有着独到的见解与非凡的创造力,堪称独步天下——他,便是苏东坡。
而今,王这么的新作《苏东坡传: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吃饱》以吃为独特切入点,循着他为官、游历的足迹,全方位无死角地还原了苏东坡66年的人生历程。这本书不仅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也让我们看到了他除了美食造诣之外,那令人钦佩的乐观心态。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自怨自艾与郁郁寡欢,他属于抗压性不详,遇强则强。被贬,被排挤,被冤枉,越是逆境越强大。对于那些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入门选择。
王这么本名王芳芳,我对王这么最初的了解源自她的《大好河山可骑驴》,那部书也使她入选2016亚马逊中国年度新锐作家榜。王这么,一个兼具考据癖与有趣灵魂的作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将苏东坡这位千古风流人物的家族篇、科举篇、仕途篇、思想篇到生活篇这五大篇章与对美食的热爱巧妙融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趣味性的苏东坡形象。书中,无论是苏东坡的生平事迹,还是其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都经过了细致入微的考证,确保了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王这么并未止步于枯燥的历史资料堆砌,而是巧妙地将这些史实融入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像是一部严谨的历史文献,又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
书的开篇就引用“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这则民间流传的歌谣,虽无科学依据,却巧妙地映射出苏氏家族在当地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非凡地位。眉山,这片钟灵毓秀之地,仿佛真的因孕育了苏洵、苏轼、苏辙三位大儒而耗尽了灵气,直至苏轼离世,才重焕生机。
苏东坡不仅是一个浪漫的文学家,更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的美食家,书中更是详细介绍了一道道美食背后的故事。44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穷得无米下锅,只能自己开荒种地,挖野菜。当时宋朝的富贵人家不屑于吃猪肉,穷人家又不知道怎么烹饪才好吃,于是,苏东坡经过多次试验,创制了“东坡肉”。他在《猪肉颂》中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不仅是烹饪猪肉的秘诀,更是他对待人生困境的态度——不急不躁,只要火候足,终将迎来美好的时刻。
59岁时,苏东坡因新旧党争被贬惠州,疾病缠身,爱侣去世,但他却将人生磨难化为动力,四处奔走为百姓筹资造桥,还苦中作乐,发明了羊蝎子的吃法。在吃到美味的荔枝后,他更是痛快地说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种在逆境中依然能够找到生活乐趣的精神,令人动容。
62岁时被贬儋州,苏东坡心情一度低落到了极点,甚至备好了棺材,不料又吃到了美味的生蚝,顿觉人生值得。他还开创书院,教出海南史上第一位进士,成为海南文化的拓荒者。在儋州的这段时光,苏东坡用豁达的心态自嘲般地写下一生注脚:“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无论身处何地,苏东坡都能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能在逆境中找到生活的乐趣,用美食和文字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展现着“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吃饱”的人生哲学。
书中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苏东坡作为“美食达人”的风采,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作为“脱口秀达人”的另一面。譬如,一日,苏东坡前去探访一位友人。时值友人午睡未醒,苏东坡便耐心地在一旁等候。待友人终于醒来,苏东坡指着友人饲养的一只乌龟,诙谐地说道:“这只乌龟倒是挺普通的。不过,我听说在唐庄宗时期,有人曾进贡过一种极为罕见的‘六目龟’,它六只眼睡一觉,能抵别人睡三觉。”友人听后,哭笑不得。
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还巧妙地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穿插其间。例如,苏东坡与痔疮的抗争历程,他的姐姐苏八娘因婚姻不幸而英年早逝的悲惨人生,以及苏东坡参与创立的中国历史上首个具有现代雏形的“公立医院”——安乐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