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吴新生
  村子里最感人的地方,是桥头。
  每逢腊月,亲人在这里眼巴巴地等你归来,过完年又含泪在此送你上车远行,或许,那些留守在老家的父母孩子的老去和成长,就是从桥边一次次分别开始吧。
  当年青春逐梦,母亲送我到桥头乘车,还未登程,便问归期,分别时喊着我的乳名,对我千叮咛万嘱咐:出门在外凡事小心,不如意就回家;而我立在斑驳的桥上,只是点点头,不敢回头与她的目光对视,也不敢偷偷望向她离开的背影。桥头的别离时刻,见证了太多人世间的真情流露,桥,是起点也是终点。或许那时候在自己的身体里,桥是一个温暖的情感坐标,桥头成了一个柔软的地方,是老家的桥头,让自己遥远的奔赴变得更有意义。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可我外婆家门前根本没有桥,在童年的记忆里,我一直把外婆家所在的钱家桥(地名)当作是桥了。长大后曾在江南与北国,行过很多的路,走过很多的桥。江南之地河流众多,有水必有河,有河必有桥。板桥、砖桥、木桥、竹桥、还有藤桥,造型别致,各具特色。有了桥的存在,不管风吹雨淋,无论酷暑严冬,穿行于岁月中的行人终于得以跨溪越流,飞津济渡。
  尤其是徽州的桥,横跨在碧色溪水之上,高低错落、翩翩起舞;桥下幢幢帆影、汨汨桨声、悠悠软语连成一气,像是弹跳在水间的音符,描摹出细柳如丝,迎送着渔舟唱晚,在悠扬中撩动万物的思绪,也让每一个在桥上远眺或走在桥上的人,都融进那声声平仄。
  清风、明月、碧波、野鹜、摇橹,这些景象与北方的桥联系起来,豪放中见婉约,别有一番韵味。其实北方的桥如同北方的人,显得粗犷朴实,这跟自然地理环境有极大关系。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起伏变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块冲击,故桥梁必须厚实稳重。北方的古桥,给人一种地老天荒的感觉,桥的身影包容万物,坚实的桥身下,虚空的桥洞间,是无限悠远的遐思,飘摇而至,桥的开阔与包容,桥的意蕴与壮美都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中国的桥里,有最浪漫的前世今生。诗人艾青说:“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人们之所以喜欢把爱情的故事安排在桥上,也许是觉得形制开放,更为自由坦诚,加之风景独好,情之所至也就自然而然。最著名的要数鹊桥,这是中国人古老而浪漫的想象,为了牛郎织女的相会,喜鹊飞来搭成一座桥。桥意味着某一点某一时刻的相聚,同时也意味着分离,有桥的地方必先有隔离,或是一条江河,或是一处沟壑。桥,也许是爱情最好的诠释,有一时的如胶似漆,有鸿沟般的若即若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长桥相送,断桥上的白素贞与许仙,费雯丽演绎的魂断蓝桥、苦乐交织的廊桥遗梦……桥就好像一个舞台,上面的人上演着爱情的悲欢离合,桥下边的人悄然在看故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是卞之琳赋予桥的诗意。桥,是文人的慢性病,衔接着伤春与悲秋。历来诗人笔下的景物中总有“桥”的身影,像“参差烟树灞陵桥”“朱雀桥边野草花”“垂杨影里见红桥”之类,便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也。
  还是喜欢故乡那座没有名字的石桥,卧在清流上,隐现于烟波里,何等的风姿绰约,像跳出了诗文的字句,化作了万般风情。
  家乡的桥,时间是可以被看到的。每年冬至、夏至那天,阳光会擦过精心计算好角度的桥身,落在桥洞水位标尺的刻度上,时间的重量在这一刻变得具体而鲜明。那些被风雨侵蚀的石栏,那些被行人脚步磨平的桥面,那些被水流冲刷已经破败的桥墩,是时间的印记,是故乡的原生态风景。
  在水与桥的故事中,每一个情节都是相同的,因为桥是同一座桥;每一个情节都是不同的,因为桥下流淌的不是相同的水。桥记录着每一个过客,桥身上,桥洞中,那些随波逝去的光影,那些静默流淌的岁月,有清风明月,有你,有我,还有他。
  桥,连接此岸与彼岸,载满人间烟火,载满了游子乡愁:
  月下,家乡的桥
  人未行,是谁在弹唱
  是流水的声音,思念远方牵挂
  那年仲秋,背上行囊离开家
  桥头古道旁,柳依依
  欲语泪先下,湿了衣衫
  桥下扁舟,载着清梦
  将冉起的炊烟容纳
  也把浣衣女子的笑语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