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家乡舒城,因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等诸多原因,乡下人只能在封闭落后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形成了许多各具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有的甚至演变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老家“碟子酒”就是其中之一。
碟子酒,也叫“伙家”碟子酒。在舒城方言中,“伙家”也称“伙计”或“火介”,用于辈分相当、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间的称呼,多用于对男性的称谓。据说这个称呼与舒城建县的历史差不多,流传有千余年。
所谓“伙家”碟子酒,其实是当地乡下一种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和习俗。逢年过节,或是家中老人做寿、儿女婚嫁、宝宝九照、贵客到家,为了招待贵宾或亲朋好友,主人家都要提前精心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饭,用统一大小的瓦碟盛装一桌精美的菜肴,边吃边喝边聊。
吾乡的“碟子酒”一般由不同的咸货,如鸭爪、鸭脖、鸭肫、鸭膀和卤猪耳、卤猪脸、卤猪肠等卤菜拼盘组成,下酒菜有香菜拌花生米、凉拌胡萝卜丝、豆皮圆子、清炖老鸡锅、耳锅千张等。经长时间蒸煮的这些农家土菜,口味醇香,回味无穷。好菜配好酒,小口吃菜,越嚼越有味。小盅喝酒,很是惬意。
老家的“碟子酒”,一般由12-18道不同的凉菜、咸货、卤菜等菜品组成,上双不上单。每道菜品都有特别美好的寓意,如豆皮圆子象征“圆圆满满”;卤鹅肠象征“长长久久”;卤猪手则象征“招财进宝”等等。
为准备一餐丰盛的碟子酒,讲究的人家,从腊月初开始,先腌制一大堆咸货,洗净入缸浸泡,腌制个把星期,捞起晾晒干。到腊月二十七八,用大铁锅蒸熟一批咸货,装进大脸盆备用;待到年二十九,将猪手、猪舌、白干、千张等丢进老卤水中,猪尾、猪耳这些耐煮的先放,易熟的鹅肠、白干等后放,这股腌香味与卤香味融合碰撞而成的味道,就是当年家乡农村特有的年味。
除夕那天,家家户户不光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同时还要准备大年初一早餐的碟子酒,乡下人称“早酒”。用新鲜的鸡爪、猪手等烀一锅冻骨,炸些糯米圆子、山芋圆子或六谷粑粑、包一些豆皮圆子或鸡蛋饺子等备用。
大年初一喝“早酒”的下酒菜有卤拼、咸货和凉拌菜,通常配上一至两个鸡汤锅或排骨锅,寓意从新春第一天起,一年四季都红红火火。
既然是“早酒”,当然要热上一壶老酒了。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差,打的都是散装酒,名曰“山芋干酒”或“高粱酒”,八毛钱一斤,俗称“八角铳子”,倒进酒壶里,放入灶台中间的那个汤罐热水中温上十分钟,待酒热了再喝。每喝一口,嗓子眼里都热辣辣的,劲大易上头。初一那天的“早酒”是不能喝黄酒的。
正月初二,在舒城乡下,一般是女婿到岳父岳母家拜年。尤其是新姑爷第一次上门拜年,丈母娘都要提前准备好“碟子酒”。请新姑爷的第一顿早餐“碟子酒”也是相当隆重的。长辈们会自觉地屈居次席作陪,新姑爷则被亲友客气地请到主宾位落座,他不举筷端杯,其他亲友也不会贸然举筷端杯。被请来作陪的亲友,多是家中长者或是跟新姑爷关系密切的好友等,大家在推杯换盏后算是认可了这个新姑爷,并在正月里轮番宴请新姑爷,回报主家美意。
正月里的“早酒”不算正席,一般不上红烧的鸡、鸭、鱼、肉等硬菜。早餐喝酒,主人一般不会跟客人拼酒。开席后,每人先喝上三杯,然后开始互相敬酒,等约定俗成的“一来一往”“一推一搡”程序走完后,就进入自由活动时间,主人要是想让客人留点酒量放在中午或晚餐继续喝,便会在客人喝到半醉时吆喝着结束。上主食和农家小菜,用土灶摊制的六谷粑粑、米面粑粑,或是鸡蛋臊子面等。
在老家舒城乡下,碟子酒就是当地年味最生动的载体,吃饭也变成了一场凝聚各色味道、累积亲情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