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坐而论史
壁上龙“蛇”飞动
□赵柒斤

  蛇年大吉(剪纸)张标 

  提起蛇年,我转头望向墙壁,一代伟人毛主席《沁园春·雪》的草书,令我想起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蛇”与“龙”搭档形容草书风格洒脱并非苏东坡发明,唐代诗仙李白《草书歌行》就有“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的金句。
  印象中,明面上赞“蛇”的词莫过于此。蛇是爬行纲动物演化史上最迟出现的类群,起源于约1.18亿年前的早白垩纪,最早的蛇化石出土于距今约七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地层内。蛇分毒蛇、游蛇、蟒蛇三大类,其行动方式千姿百  态,目前全世界已知约有4000种蛇类。
  远古时代,“蛇”被视为神秘、智慧、长寿等的象征。小时候,对神魔小说《封神榜》开篇“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人在之先”的诗句不解,村里老学究说,元始天尊的师傅“鸿钧老祖”是赤链蛇修行得道,每经历一次天地毁灭,便以真身从上到下缠住“昆仑山”,才让其屹立不倒。于是,蛇最早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及出众的抗打击能力,让人类充满好奇和敬畏。这种民间信仰,赋予了蛇掌控天地、人类生死等神奇能力。至于长寿,我国古代神话中“四大灵兽”之一的“玄武”,便是佐证;而蛇蜕皮的天性甚至被寓意重生与更新,代表着生命的轮回与不息。屈原的“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晋傅玄的“嘉兹灵蛇,断而能继。飞不须翼,行不假足”、唐李绅的“鳞蹙翠光抽璀璨,腹连金彩动弯环”等皆是在点赞蛇的超能力。
  中国的创世神更离不开“蛇”。中华始祖几乎都是“人首蛇身”。《山海经·海外西经》称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是人首蛇身:“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抟土造人”的女娲娘娘也是“人首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山海经》所载神灵454个,其中与蛇形有关的就高达138个,晋代学者郭璞《山海经注》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其神。”屈原《楚辞·天问》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说,女娲是万物和人类的创造者。明代陇西文学大家董斯张《广博物志》甚至称开天辟地的盘古同样是“人首蛇身”,该书卷九引远古典籍《五运历年记》云:“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
  木。”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贴上“蛇的传人”的标签。
  河姆渡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等陶器上屡屡出现的纹饰,都是从蛇形逐渐演变而来。我国南方诸多地区至今仍流传敬蛇、忌呼蛇名的习俗,诸如蛇在江苏宜兴称“苍龙”、在浙江杭嘉地区称“天龙”、在安徽当涂称“家龙”、在江西清江称“祖宗龙”、在湖南常德称“老溜”。这些尊称,是中华民族对蛇图腾崇拜的遗留。
  古代的“蛇”,不仅成就了汉高祖刘邦,还传承着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史记·高祖本纪》谓:“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徒中壮士原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原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成为中国民间四大经典传奇爱情故事之一,白素贞的形象将蛇与忠贞爱情、不屈不挠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蛇在中国文化中又增添了一层浪漫的迷人色彩。
  任何事物皆有正反面,华夏“蛇”文化,历来都呈现复杂的形象,正反皆达极致,负面的从成语中便可体悟:牛鬼蛇神、毒蛇猛兽、枭蛇鬼怪、蛇头鼠眼、蛇蝎心肠、蛇鼠一窝等。而出自《伊索寓言》的“农夫与蛇”,堪称“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经典诠释。
  也许是出于此等考量,先秦人发明“十二生肖”时,将“蛇”排在了第六位。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的秦竹简《日出·盗者》和甘肃天水放马滩秦代墓葬出土的《日书》竹简清楚记载了十二生肖,“子,鼠矣。巳,蛇矣……”由于绝大多数人对冷不丁出现在脚边的“蛇”都感到害怕和恐惧,故而,民间蛇年出生之人皆有“小龙”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