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冒雪登泰山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学生听到并无多少反应。讲到“戊申晦,五鼓”时,我从《赤壁赋》里的“既望”“望”,转到“晦”,强调它们表示阴历每个月的特殊节点,一个学生惊讶起来:“老师,这‘晦’,是阴历每个月最后一天,姚鼐登泰山看日出,是在大年三十?”
“是啊,大年三十!你有疑惑?”我看到大家抬起头来,紧跟了一句。那学生奇怪:“年三十,根据传统习俗应该是家人团聚,守岁,过年!他为啥去登山?”学生敢于质疑,是好事情。我提醒道:“看看课文的注解,知人论世,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马上有学生回答了:“姚鼐借病辞官。”
一石激起千层浪,“‘借病’说明姚鼐并不是真生病,‘病’只是辞官的借口而已。”“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事,需要这位‘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辞官?”学生的议论慢慢聚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有“惑”,我自然得解。姚鼐于乾隆十五年江南乡试中举,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乾隆三十八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我问大家:“《四库全书》谁是总编撰,应该知道吧?”底下有人回:“纪昀,纪晓岚。”我肯定他的回答,补充道:“在编写过程中,纪晓岚主张秦汉学派的史料不应改动,而姚鼐则认为唐宋以前的史料都不能改动。学术上的争执,导致两人关系不和谐,姚鼐选择了‘离开’。才有了他‘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原来如此,不少人恍然大悟。到此处,问题解决了一个小点,更多的在后面。我紧跟着问:“姚鼐为何选择登泰山,我们学过哪些登泰山的名句?”这是一个比较好回答的问题,也就有文句出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笑问,“你们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老师,是登高抒怀”“老师,也是志向高远”。学生答到点上,我赞赏:“是啊,古人登高咏怀,畅叙幽情。那么姚鼐选择登泰山,是不是有类似的想法?放到姚鼐身上,该如何解读?”前排一女生站起:“姚鼐应该是对朝廷做法不满意,而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的。”
“是的,姚鼐选择了辞官,而改做先生,教书育人,桐城派的大家,哪能没有想法呢?”我顿了顿,“十多年后,他来到咱们歙县的紫阳书院,做了两年多的山长,徽文化里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学生脸上的好奇,是老师心里的期许。我又问:“在其他的诗歌中,还有写登高的吗?”旁征博引,是为解决问题。“杜甫的《登高》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教室热闹非凡,我则见好就收:“古人登高,是为抒怀,姚鼐登泰山,胸中块垒愁绪有没得以缓解?看看他写的景物是怎样?”回到课本,找文中的景物描写,很快就有发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景物勾画出来了,姚鼐的心境也就看出来。不用我来总结,就由他们来归纳——“姚鼐笔下的泰山景物,都是美好的,这说明他内心很阳光,官场有纠纷,世间有暖意。”“幸甚至哉,文以咏志。姚鼐的散文,让我们看到人生要有追求,才能看到阳光。”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古人登山,哪里仅仅是一个“登”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