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古国时代的安徽
□周强
  国家文物局近年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说,“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的长时段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时代”,其中距今5800年至3800年前后为古国时代。
  古国时代如同《史记·五帝本纪》所云的黄帝“万国”时代或《尚书·尧典》所云的帝尧“万邦”时代。何谓“古国”?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给出的定义是:“考古发现的具有‘大遗址’规格的遗址,就是古城古国所在,背景是人口密集、社会经济发达,社会已有分工。”根据这个标准,古国时代的安徽存在多少古国呢?
  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人类主要使用磨制石器,古国时代正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安徽新时代考古工作回顾》(作者叶润清)说:“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自然资源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沃土,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在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归纳出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数十个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成果。根据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安徽省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540多个,密度居全国第八。另据省文旅厅有关资料,安徽省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个,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79个。
  按照古国的定义,安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的相当一部分可以归入古国范畴。
  古国时代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距今5800年至5200年前后;第二阶段为距今5200年至4300年前后;第三阶段为距今4300年至3800年前后。距今3800年进入王朝时代,古国时代结束。参考有关资料,可以梳理出古国时代各个阶段中安徽省的代表性古国。
   第一阶段:凌家滩古国
  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遗址是由大型中心聚落和周边多处规模不等的中小型聚落所构成的遗址群,聚落规模宏大、结构等级分明,年代为公元前5800年-前5300年,时间上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吻合。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凌家滩遗址作为“区域核心性遗址”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
  凌家滩是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期最大的超大型聚落,其最重要的发现是祭祀遗迹(祭坛1处)、墓葬(68座)和大量精美玉器,其中玉版、玉龟、玉签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占卜文化遗物。凌家滩玉石器制造被认为是“中国史前制玉的第一个高峰”。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县凌家滩遗址》介绍:“遗址主要生活区、大型墓葬区各自独立,有内、外两条濠沟。”“内濠以内是主要的生活区,面积近50万平方米,属于典型的沿河而居的形态”;“在内壕中部岗地的东南角,分布着一片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大型红烧土遗迹”,这片红陶土块广场是部落首领的宫殿区和部落会盟、祭祀、操演的场所。如与后世国都类比,宫殿区相当于宫城,红陶土块广场相当于皇城,生活区相当于内城,古国之都的元素基本具备。
  内濠以北为大型墓葬区,处在岗地的最高点,以一处略呈方形的祭坛为核心,祭坛现存面积约600平方米。墓葬区面积约14000平方米,由南向北分列8排。第一排和第二排规格最高,其中一座墓“出土玉器210余件、石器90余件、陶器20余件,堪称‘王者之墓’,应该是当时的最高权贵或巫师一类的人物”。
  “凌家滩遗址上有迄今所知距今5500年前后可以确认的最大规模的聚落,面积在百万平方米以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张驰说,“凌家滩遗址也属古国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中国原始第一村
  尉迟寺遗址坐落在蒙城县许疃镇,是国内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2022年新版《辞海》说,尉迟寺遗址“年代距今约5000年”,与古国时代第二阶段的时间吻合。“遗址高出周围地面2-3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分布有成排的房址,房前是用红烧土碎块铺成的广场,周围有椭圆形壕沟环绕”。
  尉迟寺成排房址共14排18组73间,分布有序。其中有一组13间相连的红烧土建筑,长达70米,是遗址中最大的一排长屋。排房前的大型活动广场是新石器时代经过人工铺垫加工的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公共活动场所。遗址周围的“椭圆形壕沟”规模巨大,南北跨度240米,东西长度220米,平均宽度25米,平均深度4.5米。这项具有防御功能的工程显然经过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发挥着类似后世的“护城河”作用,围裹在里面的相当于一个古国“首都”。
  2002年,尉迟寺遗址出土了一件“鸟形神器”,通高59.5厘米,中部直径22厘米,底径14厘米。该器物复原后由底层的圆柱形、中间的圆锥形和顶端的鸟形体组成,是一种鸟图腾崇拜的标志物,还是一种权力的象征物。2003年又出土了6件夹砂红陶制作的祭祀用物“七足镂孔器”。
  大型红烧土排房建筑、大型活动广场、椭圆形壕沟、鸟形神器、七足镂孔器,这些中国第一次的发现汇聚成考古界评价:中国原始第一村。
   第三阶段:三座代表性城址
  按照《安徽新时代考古工作回顾》,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蚌埠禹会村龙山文化早中期城址和怀宁孙家城龙山文化中期城址是安徽省“三座古国文明阶段城址”。
  垓下古城距今约4500年,是淮河流域“大汶口文化第一城”。城址由城垣、城门、护城河、道路及排水系统、夯土建筑基址、活动场、窑址、红烧土遗迹、水井、灰坑等多类遗迹现象组成。四周城圈总长1510米,城内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城址四面环水,北濒沱河(古称洨水),另三面开掘有宽15-20米的护城濠。城墙始建年代和主要使用年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
  禹会村遗址于2007年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20年11月25日,国家文物局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通报说,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测年范围为距今4400年-4100年之间”,结合“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文献记载,专家推测,禹会村古城址就是传说中的涂山氏核心城邑,相当于淮夷古国涂山氏的“都城”。
  孙家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确认的两座新石器时代城址之一(另一处即良渚古城),距今年代约4500年。城墙大致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6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城墙保存完好,除北城墙被大沙河冲毁外,其余三面城墙一直保存至今。经多次考古发掘证明,孙家城遗址自新石器时代至汉、六朝时期基本延续不断,是目前整个皖西南地区延续时间最长、各阶段特征都较明显的代表性遗址。